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4篇
教育   934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40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比比皆是。通过分析其语用隐含来论证在模糊语言翻译中、尤其是模糊语言文学翻译中获得语用隐含的对等是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对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2.
赞赏女性的才干,关注女性的命运,同情女人的不幸遭遇,是曹雪芹女性观的核心。提倡自主婚姻,倡导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婚恋观是曹雪芹反对男尊女卑,抨击封建礼教的基本观点。《红楼梦》通过无数女性的悲惨命运,呼唤女性觉醒,期盼女性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23.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24.
本文主要论述曹雪芹如何直接继承诗经四字对偶句传统,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和刻画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25.
癞僧、跛道在《红楼梦》中是一对不起眼的人物。本文通过对其在小说前80回中出场及其活动的分析,发现在作者笔下他们是有各自分工的———癞僧度女子,跛道度男子,“石头”(通灵宝玉)只与癞僧发生关系,是小说的一大章法;从而考证“佚稿”中贾宝玉最终出家是由跛道引度,而送“石头”归青埂峰的是癞僧。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红楼梦》为基点把量词的特殊结构形式"打+一+V"、双音节同形动量词(AB一AB式)展开,以及将"V一V"式和"VV"式作比较分析,对它们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我们认为《红楼梦》正处于两个语言时代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27.
《南柯记》反映出了作者一种自我批判的痛苦情绪,是一个产生于自我克服要求的心理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蕴也是汤显祖人生悲剧的写照。作者王政理想破灭后,欲以自由精神超脱俗世,却始终割舍不断一"情"字,因此作品中有出世与入世的痛苦选择。另外作品中的人生如梦思想也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8.
利用开放性实验和实践创新训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中的基因工程菌菌种管理。针对实验室构建的工程菌的品种多、数量大、流动快等特点,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03和Macromedia Dream Weaver 8.0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菌种管理系统,对现有菌种进行良好的统计和查找。阐述了如何使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和Macromedia Dream Weaver 8.0软件管理实验室菌种,并介绍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9.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30.
张胜利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09-113,129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