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4373篇
科学研究   219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418篇
综合类   38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404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447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315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当中 ,张君劢是少数几位直接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人物之一。张的近代化构想涉及到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建构等多方面。张始终把近代意识的养成即人的近代化视为国家近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但缺少对于社会根本改造的应有关注。张在主观上力求探寻一条既不同于英美式的又不同于苏联式的“第三条”近代化道路 ,实际上并未越出英美式的近代化模式。张所追求的仍然是一种英美式的资产阶级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2.
东汉草书艺术的演变及其精神内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末至东汉中后期,草书体确立,并由为交流而书写的实用工具升华为一种以审美为最高目标的艺术。这一由实用到审美的演变,不仅标志着中国艺术的观念由非自觉到自觉的飞跃,而且蕴涵了东汉士人精神世界中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和艺术精神的萌生。这一变化,与东汉时期社会思潮的兴替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分析目前足球的发展现状,结合作者多年实践,提出了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快速传接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4.
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和走访调查3种形式,对福建省12所健身房1000名健身女性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旨在较为全面地了解新时代女性的健身意识、自然情况、锻炼效果、锻炼习惯、锻炼方法等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表明,现代女性健身意识较强,锻炼效果良好,但缺乏健身常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105.
新时期,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人性、人道主义逐渐得到重视。文学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社会意识形态需求,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史、文学理论的书写视角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也可看出,只有尊重个体、追求主体的本真存在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整体性解决,中国文学发展才会少走弯路亦或避免错误——这也是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6.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以结婚这一主题为脉络,展示了租界化上海的独特层面。《结婚》和上海租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揭示出租界深层的文化特性,并且渗透着殖民的因子,这些都凸显出师陀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7.
从剖析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中国画教学引入传统的文人画意识。通过梳理"文人画意识"概念,找出其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的意义,并就如何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中运用传统文人画意识提出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8.
中唐女诗人薛涛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传统的男女性别定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女性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其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平等爱情观、独特女性视角,以及女性创作主体的自觉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9.
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倾听意识的缺失使本应充满活力与精彩的课堂教学深陷困境之中,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缺乏的过程亦是敞亮和显露教学本真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呼唤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重建课堂文化已成为教学走出困境、走向本真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师真正成为倾听着的主体,由此实现教师倾听意识到倾听行动的跨越,从而让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倾听意识尤其是教师的倾听行动而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10.
Dualism is one of the view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mind. Arguments have been forwarded for and against dualism. Western philosophy lack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soul and mi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mind is the question of consciousness, a clear view of which has also eluded the westem thinkers. Jain philosophy describes "jiva" (soul) as the sentient substance, which is non-physical and not sense-perceptible; consciousness and "upayoga" (manifestation) are the differentia of "jiva".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itself in many ways: intelligence, intuition, conation, bliss, perception (cognitive elements), emotions, will, attitude and behavior, awareness of pleasure and pain. Jain distinguishes between soul and mind. The mind does not possess consciousness, which is the exclusive property of soul. Mind like soul is not permanent entity, and it exists only when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as thoughts, beliefs, desires, emotions and feelings. All these activities are influenced by karma, which is interface between soul and mind. Our existence is seen to be at three levels: soul, mind and body. Soul is the source of intelligence; mind (subtle body) is the executive and regulatory body and material body is the place of physical actions. A model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three units is presented. The soul perceives and knows the external world through mind, so the perceptions made by soul are influenced by m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and mind is discussed. The brain is seen as the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processing, its activity is regulated by mind, which in turn is conditioned by the soul.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is made by the soul, not the mind. The Jain model of soul, mind and body avoids all objections raised against dualism, as interaction between soul and karma body (unconscious part of mind) is assumed to be based on parallelism, and that between mind and body is through radiations not violating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