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从当时英国最严重的盗窃问题入手,切入到英国社会更深层次的"羊吃人"现象的批判,由此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国家统治者。最后,莫尔将社会不公正和贫穷的原因归之于私有制,而私有制得以存在的条件是金钱;他通过构想一个没有私有财产、废除金钱的社会,对私有制和金钱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莫尔的批判在许多方面对我们仍然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反对私有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无法摆脱宗教的困扰,没有重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问题。另一方面,《乌托邦》比《太阳城》更能体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深度。所以说莫尔不愧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03.
小说家北村是对当下存在困境做真实揭示的大家。小说《玛卓的爱情》恰当地表征着当下存在的真实状况和局限性。玛卓和刘仁的失败.表明了诗意的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爱情的烛光下不能照彻生命的黑暗,爱情的天梯是无力的,它是用情书堆起来的,无力反抗现实的黑暗,更无法抵达永恒的家因。同时小说更并表现着对精神慰藉的吁求和渴望。北村的写作是一种对存在意义寻找的写作。他的小说告之了他所理解的生命选择的应然,从而让人们自己去把握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人面桃花》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格非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动小说中女主人公走向革命的主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即一种创造历史的乌托邦主义激情,对于这种历史乌托邦的审视,显然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在。小说以一种类似于成长小说的模式,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反思。  相似文献   
105.
乌托邦叙事在英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统,寄寓着人文主义时代以来英国作家和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恶托邦文学作品则表达了对乌托邦的否定或不信任精神,又是乌托邦叙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06.
毕飞宇小说"玉"三章与<青衣>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批评文本.前者表达了作者对集权下人性异化的忧虑,后者则张大了抗击集权文化的人性力量.谄媚或反抗现实成为这几部小说可资比较的基础,传达出毕飞宇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以及在体制外建立个人乌托邦理想之于文化乃至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庄子与卢卡契都提出了自己的“物化”范畴,卢卡契的“物化”是客体对主体的奴役.庄子的“物化”是主体融入客体。在对主客体二元分裂的克服方面.庄子与卢卡契都建构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108.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09.
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制度的合理设计,但制度设计的合理并不必然地导致现实的社会公正。就中国的实际而言,还存在人情这样一个极易被忽视却又是根深蒂固的深层文化因素。因此,要不断推进社会公正,除了制度的合理设计外,还必须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发挥人们内在的正义感与同情心,以超越人情对公正的障碍,并坚信这种超越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0.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自身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而是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在对资本主义判断中追求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选择.传统大同、小康思想为它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处于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张力下,从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展示了这种判断和追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