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架构了从目标、内容到过程与作用的完备美育思想体系。倡导追求精神层面美的美育目标,培养认识"理念美"的哲人;主张美善合一为特征的美育内容;提出层次递进的美育过程观;注重美育陶冶心灵和维护社会的功能。柏拉图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美育依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2.
公共利益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应积极考虑的问题。完善反倾销制度中的公共利益,应以“保护竞争”标准改革倾销行为的判断标准,公共利益的利害关系方应明确包括倾销产品工业用户以及消费者,并建立利害关系方的权利保障机制,引入较少征税原则,细化反规避问题。  相似文献   
33.
"干预生活"这一口号的提出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倡导者们的理论旨归却有着很大一致性:文学应该直面现实,揭示为大多数人所讳言的社会"阴暗面",使之成为"干预生活"的武器."干预生活"文学所要干预的是建国后一直处于整个社会关注中心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作品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而且其隐形结构完成了对整个乌托邦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3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build on recent work on the role of the ‘utopian pedagogue’ to explore how utopian thinking can be developed with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defending a utopian orientation on the part of HE lecturers, we develop the notion of ‘minimal utopianism’; a notion which, we suggest, expresses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critical educators concerned to offer their students the tools with which to imagine and explore alternatives to curr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contingent ethical constraints of the system within which they and their students are working. While agreeing with utopian theorists such as Darren Webb who have defended the need for ‘blueprint utopias’ in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reduction of the idea of utopia to a purely process-oriented pedagogy, our focus here is on the prior educational task of providing the conceptual and communicative tools for utopian thinking to emerge. The collaborative nature of this paper is reflected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sources on which we draw in developing our ideas, including moral philosophy, literary theo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archist theory and utopian studies.  相似文献   
35.
Abstract

In this postformal co-autoethnographic research,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from their respective locations as mid-career, post-tenure critical pedagogy scholars. By using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in parallel with a running discussion of rodent habits and habitats, they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nlightenment humanism and Western epistemology in a) forming ‘the academy’ as an institution, and b) regulating how research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are taken up within a rapidly neoliberalizing context. They recalibrate their ‘theories of change’ to recast critical researchers and critical pedagogy in relation to a volatile and hostile institutional context. By moving away from progress narratives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the authors posit that critical pedagogy and critical research can be thought of as akin to ‘wayfinding,’ providing guidance, direction and reprieve while within the disorienting and violent flux of neolib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36.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湖北省竹山县武陵峡谷内风景与《桃花源记》中所述十分相近,北京、武汉等地2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论从自然生态特征还是从历史文化底蕴上讲,这里疑似桃花源原型。但拿认定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自然性、现实性、发展性、人文性和人本性、尊重和保护性等六个原则来考量,可以发现,最后真正认定哪一处武陵源、桃花源究竟谁是谁非并不十分重要,至为重要的应该是对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和创造、现实的福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起码的尊重和关切,有着长远的深思和熟虑,更应该是在兼顾本地和兄弟地区人民利益、共生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以联手合作为手段,以大力宣传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为契机,同时高歌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对东西南北武陵源和桃花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积极寻求武陵源、桃花源历史文化游的路径,力争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快速发展,携手并肩,谋求地区人民福利最大化,最终作圆、作美世人千年不醒的桃花源大梦。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著名诗人巴赫曼的书作《马利纳》与20年后中国著名诗人顾城的书作《英儿》在许多方面有着巧合的共同特征。这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均创作于诗人深陷精神危机的生命最后阶段,皆以不同常规的叙述、风格鲜明的自白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存在危机,而情节也始终围绕一组微妙的三人关系。结合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哲学思想和个人经历研究,这两本著作中共同存在的三角恋冲突并非单纯的情感纠纷,实则表现出两位主人公在爱与美的乌托邦与理性秩序间游移的矛盾。危险的三人关系反映出叙述者绝望的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作家共同面临的艺术与生活之战。  相似文献   
38.
异质空间与乌托邦——一种都市文化批评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福柯阐述了异质空间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论述同列斐伏尔的理论共同开启了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空间转向”,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社会理论家在不断寻找能够适应(后)现代语境中空间问题的新方法模式及框架;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乌托邦作为空间模式及思想方法的自身嬗变。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异质空间、乌托邦与都市文化批评之间的机缘。  相似文献   
39.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磨练出来的文化命脉和文明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谐社会理想经由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泛化为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对古代和谐思想的传承,使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彰显其中国特色。充分审视和把握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撇开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撇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一些论者把科技伦理定义为全体科技当事人服务于全体人类。这种科技伦理“全员”论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等于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社会历史因素存入了“括号”之中,充其量只是谢林的“理智直观”或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超现实、超历史、超阶级、超国家的科技伦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虚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科技活动及其异化、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决定了科技伦理“全员”论不但是“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而且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唯物主义的科技伦理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从科技活动的现实出发、从现存的社会历史形态出发,去说明和解释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伦理蕴含。惟其如此,我们的科技伦理学才能立足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不但帮助人们“解释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