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89篇
综合类   5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采用三维高速摄像技术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后旋踢技术身体重心移动、动作所用时间、踝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和髋关节角度的运动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踢击腿在离地瞬间身体重心要快速向回旋方向移动;踢击腿膝关节最大程度弯曲,以缩短动作时间、加快踢击速度;踢击腿髋关节只有最大程度地弯曲,弯曲的膝关节才能快速展开;踢击腿的髋关节最大程度弯曲再打开时,踝关节能快速鞭打;支撑腿弯曲后在踢击腿踢出的瞬间,髋关节开始伸展,将对打击高度产生影响;踢击腿膝关节和髋关节最大程度弯曲时能增加击打力度.  相似文献   
5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散打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对武术散打运动中膝关节损伤及其防治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导致膝关节损伤产生的原因、损伤的性质、训练年限与损伤的关系和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科学的防治膝关节损伤的方法和建议。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膝关节损伤及其防治情况的重视,从而减少其发病率,保证我国散打运动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53.
三维重建法测量中国北方成人股骨膝外翻角(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三维重建影像模型获取膝外翻角,并通过使用这种方法来测量中国北方成人膝外翻角的平均估计值。创新要点:本研究所获取的膝外翻角平均值对于在中国北方人群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新的三维重建测量法使得膝外翻角的术前个体化测量更加精确。研究方法:利用64名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的DICOM数据获取共128件股骨三维重建模型。在重建的股骨模型上分别定位髁间凹最高点(点A)、膝关节线上20 cm截面的髓腔中点(点B)和股骨头旋转中心(点C)。之后膝关节外翻角即由股骨远端解剖轴(线AB)与股骨机械轴(线AC)所围成(上述定位过程详见图5)。经统计分析后,128件股骨的平均外翻角值为6.20°±1.20°。统计分析还发现,膝外翻角与个体年龄呈显著性正相关,同一个体的左右侧外翻角呈显著性正相关。重要结论:在对北方成年人群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时,选取外翻角为6°可会在重建人体下肢力线上获得更好的术后效果。在对年长患者进行手术时应选用更大的外翻角。  相似文献   
54.
膝关节疾病易发多见,贴扎技术作为主要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结合各类膝关节受累疾病总结了近年贴扎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贴扎技术改善膝关节各类主诉尤其是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5.
等动测力系统对膝关节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对涉及膝关节肌等速测试研究的百余篇论文,从不同收缩状态和不同人群两方面分别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对膝关节特征的研究,多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正常人群和运动员的研究较少;对同一项目不同技术类型的运动员肌肉性能的比较研究还未见报道,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56.
为了拓宽专项力量训练途径,丰富和创新力量训练方法,通过振动力量训练组(II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I)对比实验研究来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振动力量训练发展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练法能在同等的负荷条件下,能更有效地发展运动员膝关节屈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其中伸肌表现不明显;振动力量训练也提高了运动员的膝关节肌群力量耐力水平,同时使膝关节屈伸肌群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7.
以国家队10名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合理界定跨跳步时相的基础上,对其摆动肢体的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跨跳步的摆臂方式是直肘沉臂和屈肘升臂、跨跳步的摆腿是采用控膝摆髋技术来增大人体的压板力量、快升臂和高提腿有利于增大有效压板和腾空高度。同时分别得到了跨跳步自由肢体摆动与支撑腿蹬伸协调配合的具体运动学特征和控膝摆髋技术的具体运动学参数。  相似文献   
58.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国内不同年龄、等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大腿伸膝、屈膝肌群等动力量及下肢爆发力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年龄与训练年限的增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伸、屈膝等动力量逐渐增加.18岁足球运动员屈膝等动力量明显高于16岁运动员,而在伸膝等动力量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别.前者的伸膝/屈膝等动肌力比高于后者.在10 m站立式全速跑测试上,18岁足球运动员的成绩明显好于16岁足球运动员.然而在30 m站立全速跑及原地静止式纵跳、原地下蹲式纵跳的成绩上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下肢爆发力训练随年龄增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9.
运用IsoMed2000型肌力测试系统,选择60°/s和240°/s,对23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健将级9名为A组,国家一级14名为B组)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屈伸肌群各项等速肌力指标进行测量。探讨优秀散打运动员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分析两腿的肌力差异,判断肌力平衡、关节稳定,运动员等级水平对肌力的影响。结果:国家健将级散打运动员双侧下肢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及稳定性显著优于国家一级运动员,支撑腿主要体现力的有效传递及稳定性,进攻腿主要体现屈伸肌力大小。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

The lateral tilt of the arms accompanied by trunk lateral tilt is a typical blocking manoeuvre in volleyball. However, during this unanticipated blocking movement, an associated risk of ACL injury may resul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mpare associative ACL risk factors at the initial contact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peak of VGRF during an unanticipated blocking movement with different arm positions. Synchronized kinematic and kinetic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each trial of each condition. Student paired t-tests and effect size were used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nditions (S – with arms straight up from the body) and (T – with the arms and trunk laterally til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 condi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knee flexion, increases VGRF at the foot contact, first peak force and increases the valgus moment at the first peak force. The values of the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for a non-contact ACL injury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the tilted arm position accompanied by trunk tilt towards to right lower limb during landing. The players should be taught to land with greater knee flexion and, if possible, a double-leg landing to decrease right lower limb loading during the blocking manoeuv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