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49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文龙  杜德斌  盛垒 《资源科学》2022,44(3):508-522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商品流动频繁,商品贸易网络化特征突出,亟需从关系网络的生长逻辑探究全球商品贸易的互动场景与演进机理。本文基于1996—2016年全球商品贸易流量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可视化工具揭示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的生长过程,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生长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全球商品贸易网络呈扩张式生长,逐步形成“三核”互联主导的“大三角”空间结构,网络骨架的三大集群凸显。中国主导的集群大幅拓展,美国和德国主导的集群日益收缩。各国家(地区)在网络中的分工明确,网络功能差异显著并表现出不同变化特征。②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生长受自组织性、国家(地区)匹配性、国家(地区)集散性等内生动力和外生网络嵌入性等外在推力的共同驱动。其中,互惠关系是自组织性的主要结构,国家(地区)收入水平、市场开放趋同性和制度环境异质性是匹配性的关键因素,经济优势和产业竞争力是集散性的重要基础,殖民历史网络、留学生交流网络、语言同构网络、论文合作网络是重要的外生网络。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仍然适用于全球商品贸易网络生长机理的解释,尤其对国家(地区)匹配性和集散性的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52.
自组织方法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将课堂教学这个复杂大系统下的诸多要素抽象出来,使复杂的科学教学简单化。它突破了经典科学范式的局限,揭示了事物自主演化的规律,提出了一种整体性教学的思想,打破了传统教学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部分来认识的思维定式。为突破传统思维下的被组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知识、技能、能力、人格转化成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53.
This research reported here draws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ies and dynamical system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collective behaviour of tennis players. In tennis, the unceasing to-and-fro displacements of a player about a “home” reference position,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baseline, are akin to those of an oscillator, and the reciprocal attending of both players establishes an informational linkage. Thus, theoretically,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two players can be analysed as a system formed by two coupled non-linear oscillators. In such a system, relative phase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adept measure of the temporal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the oscillators. We hypothesized that relative phase is a relevant collective variable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ennis players. Four players were videotaped and their displacements analysed. The results revealed just two stable patterns of synchronization, in-phase and anti-phase, as the players moved in the same or opposite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Moreover, relative phase showed two types of evolution within trials: either it remained stable at in-phase or anti-phase, or it exhibited transitions between these two mod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hypothesis, the results identified relative phase as a pertinent collective variable to represent both invariance and change in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s of tennis players. Such a finding opens new avenues for investigating dual sports.  相似文献   
54.
[目的/意义] 通过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自组织演化机理和价值协同创造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的研究,进而丰富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体系。[方法/过程] 在分析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和结构的基础上,首先阐述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自组织特性,然后利用超循环理论分析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自组织演化机理,最后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是如何通过协同机制来实现价值创造的。[结果/结论]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的演化系统,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自组织特性。在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依靠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内部协同机制的作用,形成价值序参量,并在价值序参量的驱动下实现了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55.
对城市游憩系统认识的不足给城市游憩规划的科学制定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城市游憩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形成的非特定干预等自组织特性,有助于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城市游憩系统,为城市游憩规划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6.
雷静  潘杰义 《科学学研究》2009,27(9):1403-1406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复杂系统,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维度构成技术创新能力的4力维度结构,系统的结构变化是由少数几个序参量决定的。当一少部分变量失去稳定性,系统不稳定,出现了分岔现象,通过4力维度的自组织运动而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变到新的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57.
研发人员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可欣  乌家培 《科学学研究》2009,27(8):1137-1143
 引入自组织理论,深入探讨了研发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与发生机理。并进一步揭示,在创造性思维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内隐认知与元认知作为系统的“序参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内隐认知在竞争和协同的作用下推动思维系统走向混沌边缘。元认知则对系统的有序化演进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而关键性启发信息则是系统的混沌吸引子,导致思维的顿悟。对系统自组织演进的主导因素进行培训和调控,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活力与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58.
朱晓霞 《软科学》2009,23(7):83-87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定义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并定性描述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协同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组织演化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了基于生命周期的演化过程分析,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不同生命阶段的演化策略。  相似文献   
59.
混沌的语言     
混沌学新兴于二十世纪70年代,是探索复杂系统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它着眼于发掘混沌背后的秩序,对自然科学研究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把混沌理论运用于语言的研究中,并卓见成效。语言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混沌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必然给语言研究带来巨大的生机,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0.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是多种因素有机协同而成的学生管理体系的系统学概括。从系统学视角而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以“他组织”方式为主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失当相关。为实现学生管理系统的持续发展,应从促成学生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生成的四个基本条件入手,积极促成管理系统内的自组织生成,同时应注重管理系统总体目标、运行机制及反馈机制的有序程度,以推进管理系统实现自组织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