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4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教育   3512篇
科学研究   568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169篇
综合类   297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4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以往学界少有从时空哲学的视角解读卡夫卡的作品,似乎很难定义卡夫卡的小说里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这正是卡夫卡匠心独运之处。卡夫卡独树一帜的时空哲学赋予了叙事时间和空间新的内涵与形式,作品的时空在如迷宫般交织后充满了叙事张力,使小说充满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处理成为表现“卡夫卡式”书写的主要叙事手段,卡夫卡叙而不议,观而不语,让读者在品读作品时将零星的碎片和静止的瞬间在头脑中重现,从而在看似随意和刻意疏忽的充满空位与悖谬的文本中,体会到作家内心深处理性的梦魇,这种矛盾、荒诞、梦境般的叙事,进一步折射出世界的虚幻和人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2.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how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WB) may facilitate collective meaning-making processes in group work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case, first-year students attended group-work sessions as an organised part of a basic physics course at a Norwegian university college. Each student group was equipped with an IWB, which the groups used to write down and hand in their solutions to the physics problems. Based on a Vygotskian, dialectical st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 IWB in the group-work situation. From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video data, we identified four group-work processes where the IWB played a key role: exploratory, explanatory, clarifying and inser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WB may facilitate a ‘joint workspace’, a social realm in which the students’ dialogues are situated.  相似文献   
183.
Drawing on life history research, this study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transnational experiences of return Chinese immigrants from Canada in Beijing. Through the accounts of their experiences, it explores different integration and reintegr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self-adjustment, lifelong learning and flexible citizenship. A native concept of ‘space’ is examined and a theory of individual space (IS) is constructed.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mmigrants' integration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ir expected IS in various societies. This space defines the self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s and the outside world. By spatial transformation, migrants break spatial limitations to seek a better future. The tension between IS and the society the migrant enters determines the ongo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84.
为了探讨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对河流能量耗散进行了定性描述,引入了负熵概念。把河床几何形态划分为若干微观状态,根据这些微观状态的信息量和熵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探讨河流能量耗散对河床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床从水流中吸入的负熵越多,其分形维数值越大,河道也愈加蜿蜒曲折。因此,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发育及其演变的物理机制之一可归结为河流系统的耗散性,即河床从水流中吸取负熵的多寡及其变化过程。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下荆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85.
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曾被誉为亚洲第一雄厂,代表着一代精英实业救国的梦想。但时值国家民智未开,国民严重缺乏理性的财产权观念,再加上其深处封建生产关系的泥沼,本身又得不到来自宪法授权的国家权力的强有力保护,因而在历次对外贸易中饱受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盘剥与压榨,继而走向衰亡。用法律的理性思维来检视汉冶萍公司的兴衰过程,可折射出一幅近代中国身处逆境仍挣扎图强的图景,同时也为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86.
本文从公平与效率视角出发,以问题为引导,探讨了城市体育空间分异的概念、理论依据、分类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应对策略等议题,关注如何通过城市体育空间的公平配置与高效供给,推进城市体育空间建设和优化的科学性。研究认为:城市体育空间分异是城市体育空间在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主要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经过城市选择性更新与滤出、土地出让与住房制度变迁、城市扩张与房地产发展、体育产业化与商业化运营、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与累积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作用下产生的。它呈现出了资本化分异、人口分异、空间可达性分异、与城市空间结构契合性分异等特征。提出了行政规划制度化、用地政策公平导向性、供给方式差异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7.
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村落空间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以焕发民族传统体育生命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空间内涵、困境进行梳理和阐释,并提出相应路径。研究认为:村落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动力。中国社会深刻变迁,导致村落物质空间消亡、社会空间重塑和精神空间淡化,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依附物消逝、公共权力式微和文化精神消解。新时代要加大对村落保护力度,守护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生存空间;增强村落社会运行新动能,彰显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公共性;重铸村落文化精神,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8.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是巫鸿美术史研究的早期成果,通过对武梁祠千年学术史的考察,巫鸿以"中层研究"的方法重新对武梁祠石刻画像做出阐释。传统美术史研究注重视觉观念上的"图像"和"形式"两个核心概念,巫鸿则关注"空间"在美术史个案研究中的内在潜力和功能,通过重构一座单一的墓葬建筑探索其政治、宗教和思想含义。巫鸿利用"中层研究"的方法成功打通了武氏祠石刻画像的空间形式与汉代社会文化的联系,将武梁祠的研究转向更为具体的空间性向度。  相似文献   
189.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可在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居民福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GIS技术,采用最小距离法及考虑地形的行进成本法,分析2007—2017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乌鲁木齐公园绿地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长,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2)2007—2017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和时间可达性均提升较大,截至2017年,93.14%的居民点能够在5 min内到达距其最近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级递减的“圈层”式分布特征,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T”字型分布特征;3)路网密度、公园绿地面积、形状指数及距居民点空间距离对公园绿地可达性决定力显著,路网密度和公园绿地距居民点距离是关键因素;4)绿地布局变化是东西方向公园绿地可达性提升的主要原因,道路网络改善对南北方向公园绿地可达性有积极作用,且两者分别对5 min内和5~30 min可达区域的面积增加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90.
文章概述了空间科学与空间科学卫星的特点,具体阐述了其在科学上的前沿性,在空间技术和相关高技术上的带动性,以及对国家政治、外交、国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中科院正在实施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在科学前沿、技术带动和国际影响方面预计的成果产出,并对其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