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527篇
科学研究   66篇
体育   97篇
综合类   8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51.
Over the centuries, universities have functioned as gatekeepers and treasurers of received knowledge, while concomitantly furthering innovative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Yet, when cultivating research ‘silos’, universities encourage scholars to explore in seeming isolation. Out of such tensions, universities have supported, and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different kinds of, and approaches to, furthering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In the past, the humanities had been central to this mission. More recently, however, the efficient and global acceleration of consumer-oriented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eems to form a critical factor upsetting the centrality of the humanities in university cultures. In this context, exploring the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the late middle ages proves to be a useful exercise. Forged in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ecclesiastical and secular powers, mediaeval universities nonetheless share critical concerns with today’s academic institutions; thus, they too were constrained by the need to attract and exact excellence, to navigat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immediate environs, and to train professionals, who could ensure continuity in academic communities, the church, and the imperial courts. In other words, mediaeval universities also experienced polarising tensions that reveal consonances between then and now and that can gloss today’s acceleration driving the consumer model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hile also encouraging scholars to form more explicit links to external constituencies.  相似文献   
52.
朱光海  张伟峰  冯宗宪 《预测》2006,25(4):16-20
本文介绍了目前在关于拷贝硅谷、建设高新科技园区问题上国内外不同的观点,提出聚集网络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韩国大德科学城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实践考察,提出了它们各自成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原因,在于根据各自的实际,市场性和建构性、网络资本和风险资本网络的有机结合,适应了高技术发展的本质要求。认为我国应注重网络资源管理,营造风险资本网络体系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53.
基于产业分类的广东专业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东专业镇是我国最为典型和突出的产业集群之一。从产业分类的角度入手,分析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在总结和归纳文献的基础上,对创新教育背景下的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进行构建,提出理论假设,采用结构方程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城的制度与机制、集聚因素和传授知识特性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知识创新水平的增强、大学城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为大学城内各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55.
苏南大型集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冯建 《资源科学》2002,24(5):39-45
90年代以来 ,苏南的集镇规划达到高潮。大型集镇 ,作为苏南一种较为普遍的集镇类型 ,其规划的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相对复杂 ,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该文选取苏、锡、常地区的 6个集镇规划样本 ,从集镇性质、规模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路网设计和交通规划、公共用地布局以及功能布局与集镇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等方面对苏南大型集镇的空间规划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最后 ,就规划实践中的若干共性问题和新的尝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6.
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土地利用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小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的论述,并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约束条件,提出小城镇合理用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57.
古镇是一个不断与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交流的有机系统,古镇不同于古物,它是一个活的生命系统,其活力随内外环境而演化。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观察和分析古镇在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原因主要是:良好的区位环境(包括自然区位、交通区位、贸易区位、经济区位、政治区位、文化区位等)及对环境的充分利用;但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改变、内外沟通交流方式变迁、古镇内部经济结构异化等却导致了古镇活力的衰弱和丧失。"旅游活镇"不乏为古镇重振昔日辉煌的主要途径之一。协调开发与保护,实施科学开发策略;营造古镇旅游特色,实施主题开发策略等策略,以活结构、活功能、活流通、活文化、活产业等路径可以达到旅游系统活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8.
以国际运动休闲范例城市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英国的谢 菲尔德、德国的基尔、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洛杉矶、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加拿大的 温哥华等运动休闲城市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运动休闲城市可分为:历 史、再造、赛事、品质四个类型;运动休闲让自然、社会、文化全方位融合,成为城市的品 牌;休闲城市的建设可以依托自然和文化,举办大型赛事和节庆活动,以职业俱乐部和铁 杆球迷带动,打造便捷交通。  相似文献   
59.
论文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阐述连云港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利用现状,指出制约资源共享的主要原因,提出连云港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及共享服务的内容、共享模式所取得的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60.
根据我国现阶段大学创新现状,认为通过中试基地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成功率,并且可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和风险,使大学成为创造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