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教育   2874篇
科学研究   564篇
各国文化   29篇
体育   411篇
综合类   380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In this article, Tyson E. Lewis argues for an alternative form of educational attunement beyond attentiveness.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schooling emphasize being attentive as a primary educational virtue. This emphasis casts distraction as either the negation of attention or its deterioration. In either case, distraction lacks educational use and, as such, must be overcom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attention. Yet this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 of attention versus distraction misses how distraction contains within itself a different kind of educational potentiality, a different kind of educational attunement. In an attempt to carve out space and time for distraction, Lewis turns to the writings of Walter Benjamin who offers up a more complex view of distraction than is presently found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Benjamin argues that cities are not only places of negative forms of distraction (as mere diversions), but also places for cultivating productive distraction in the form of an open and alert attunement to new ways of experiencing and percei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 and self. Cities, for Benjamin, become educational spaces that teach lessons in a distracted form of life, the culmination of which is the creativity expressed in what he refers to as “the art of straying.”  相似文献   
102.
邵阳市城区东部偏北一片,既是市区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地方,又是人文景观最为厚重的一隅。过去几十年,这里布局了大量的三废排放严重的工业企业,由于处于市区全年主导风的上风口,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该区域的企业搬迁或治理应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3.
针对近年来城市房屋拆迁中频出问题的社会现实,文章从拆迁利益保护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首先概述了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现状,其次通过定义拆迁利益来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提出了解决拆迁利益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4.
为顺应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新特点,根据城市地理学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将案例教学法在《城市地理学》教学应用中的经验总结为"一案贯穿"教学方法,是指采用特定地域的城镇体系规划为案例,贯穿《城市地理学》各章节主要理论的讲解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并围绕"一案贯穿"教学方法的提出,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环节的设计,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5.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湖南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盛可以塑造了都市中独具"冒犯"气质的女性。但她们却在虚无的底色中作着寻找依托的努力:她们在婚恋悖论中追寻婚姻,在情欲纠缠中又对情表示执著,在非常态的磨砺中体验爱情,在世俗挣扎中进行精神的飞升——从而体现出继卫慧棉棉笔下女性形象解构风之后的现实主义回归。在陈染梦呓与卫慧狂欢之后,盛可以、缪永、欧阳静茹等作家在女性形象塑造上重回传统道德的努力,标志着中国文化回归传统、寻找规范的人文走向。  相似文献   
107.
居民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晋城市城镇居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参加的目的、情况、消费行为分析及居民未来体育消费投入态度和消费类型等现状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晋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8.
文章以成都开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为事实依据,以"后进跨越式"区域现代化作为理论框架,提炼归纳出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模式:"信息化、标准化、均衡化"三化联动,"权利保障机制、资源调配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三制并重;同时,解析了该模式的核心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9.
城乡统筹视角下河南省中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行探讨,为我省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找准落脚点,尽快缩小城乡体育教育的差距.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我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资金注入的不平衡、相关负责人的不重视、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场地器材的不足,城乡教师之间交流的不足和体育教师的转行等.  相似文献   
110.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特殊困难,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解决。统筹城乡教育的大背景下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综合因素有很多,包括政府、社会、学校、父母和孩子本身,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但在整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政府是中坚力量,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制定政策、全面规划、兴办学校、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多种补助并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