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381篇
科学研究   13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69篇
综合类   30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学校内部单一的垂直型问责关系会使得问责目的被异化。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学校内部缺少与垂直型问责关系相对应的平行型问责关系,未能建立与课程标准实施相一致的问责关系。要提高课程标准实施的质量,必须再造学校内部的问责关系,即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平行型的问责关系。  相似文献   
62.
为准确滴定出强酸-弱酸混合体系中所含强酸的量,需考虑在不同的准确度要求条件下,混合酸体系中弱酸的浓度范围要求。基于混合酸滴定过程终点误差的2个来源分析,提出了混合酸体系中终点误差(TE)计算的新方法。在指定的终点误差要求和强酸的浓度范围条件下,计算了HCl-HAc、HCl-六次甲基四胺盐两种混合酸体系中HAc、六次甲基四胺盐浓度范围要求,随着各酸碱指示剂变色点pH值的增大,两弱酸浓度的上限要求逐渐减小。在|TE|=1%条件下,当HAc、六次甲基四胺盐浓度分别低于1.18和0.135 mmol/dm3时,可采用任意酸性指示剂准确滴定0.1 mol/dm3浓度范围的HCl含量;而当两弱酸浓度分别低于10.6和10.5 mmol/dm3时,准确滴定出混合酸体系中1.0 mol/dm3的HCl含量亦可采用任意酸性指示剂。  相似文献   
63.
探讨椭球封头卧式储油罐的纵向变位对罐容表的影响。本文分别建立了椭球封头卧式储油罐的无偏模型V=V0(H)和纵向偏转模型V=Vα(H),对比研究纵向变位参数α对椭球封头卧式储油罐的罐容表的影响。对于给定的一组椭球封头卧式储油罐数据和较小的纵向变位参数α,分析误差并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4.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力台实验、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对象在1°、2°、3°、4°坡的短程下坡跑起跳和全程平跑起跳的实验指标(最大冲击力值、起跳时间、蹬伸指数、波谷力值)进行分析比较,得出:4个坡度的短程下坡助跑起跳在针对跳远起跳腿支撑能力的练习中,2°、3°、4°坡的短程下坡助跑起跳训练手段均能达到和全程平跑助跑起跳相当档次的负荷强度,其变化形式是以3°坡为拐点,在3°坡之前逐步加大,在3°坡之后逐步减小;3°坡的实效性相对于其它坡度最为适合,其与全程平跑助跑起跳的素质要求和负荷强度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65.
本文对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心理诱导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使用各种心理诱导手段,能节省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对横杆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练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快学生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进程,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66.
为了说明助跑和起跳技术对跳远动作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助跑、起跳技术的力学分析,对跳远技术结构进行研究,认为:通过对助跑、起跳技术动作的改进,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平速度的利用率,有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对提高运动员助跑的稳定性和节奏感,准确、快速有力的起跳,以及加速能力和全程节奏的控制能力,提高跳远成绩,均有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67.
郭佼佼  陈实  荣昭 《科研管理》2020,41(5):111-121
本文以2000-2012年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价值增值法测算垂直一体化程度,并利用专利引用来衡量企业创新产出,实证分析了垂直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垂直一体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即存在先正后负的现象。进一步,该倒U型关系在高科技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并且,该倒U型关系仅存在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本文对企业合理选择组织边界以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
罗君  石培基  张学斌 《资源科学》2020,42(3):474-485
明确区域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推动人口高质量集聚。本文以多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重心、标准差椭圆、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土地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群整体、县、乡(镇)和栅格尺度对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兰西城市群人口呈现规模小、流动性弱、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和城镇化率小幅缓慢增长等基本特点。②人口重心略微西移,人口分布“西北—东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呈“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兰州、西宁和临夏是3个人口集聚中心,其中兰州市显现出人口集聚的“虹吸效应”。甘青两片人口分布格局存在差异,甘肃片区人口密度中南部高、北部低,青海片区人口以西宁为中心向其他县域“圈层”递减。③海拔是影响兰西城市群人口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地形因素,人口分布的高程梯度效应和河谷盆地集聚指向明显,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低于2400 m的中海拔河谷盆地内。多尺度、多视角的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区域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摘要:是基于跳远项目的运动技术专项理论,对制约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李金哲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以帮助李金哲提高个人的运动技术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跳远项目的专项运动理论发展和完善。是主要采用二维录像解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李金哲2009年-2015年参加的国内和国际跳远比赛中,成绩优异跳次和犯规跳次的助跑最后2步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当前国内外优秀选手的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李金哲助跑最后阶段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1)李金哲倒数第2步和倒数第1步步长分别为2.35-2.40m和2.34-2.36m,步长差值在0.02-0.05m之间,步长趋于接近;不符合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由大到小”的节奏;2)助跑速度平均为10.65-10.79m/s之间;3)最后2步质心高度下降率在4.48%-5.19%之间,质心高度下降率与倒数第1步步长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648,p<0.01);4)最后1步腾空时间均值为0.10s,高于国内外其他选手0.01-0.03s(p<0.05),腾空时间与该步步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791,p<0.01);5)倒数第1步离地角和离地小腿倾角与最后1步步长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469,p<0.05和r=0.586,p<0.01);6)最后1步离地时摆动腿膝角与水平速度损失呈正相关关系(r=0.404,p<0.05),与最后1步步长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750,p<0.01);7)在踏板瞬间膝、踝关节速度分别为7.18m/s-7.46m/s和4.09m/s-5.83m/s,均高于国内外其他选手,其值与水平速度损失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573,p<0.01和r=-0.469,p<0.05),同时还发现踏板瞬间膝关节速度与最后1步步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450,p<0.01)。研究结论为1)李金哲的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差异不大,制约了其个人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完善。需要改进为符合跳远专项科学理论的由“大到小”的助跑节奏。2)李金哲助跑速度达到世界级优秀运动员水平,但最后一步步长较大,导致腾空时间较长,不能进行积极快速踏板技术动作,降低了跑跳结合的有效性。3)其助跑的最后一步步长和腾空时间、膝关节离地和着地角度为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质心水平速度、膝关节和踝关节速度损失等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4)制约李金哲运动技术的关键问题是最后一步的积极踏板动作。必须减小最后一步步长并积极踏板,是李金哲提高个人运动成绩的关节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70.
Automated text complexity measurement tools (also called readability metrics) have been proposed as a way to help teachers, textbook publishers, and assessment developers select texts that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new, more demanding text complexity expectations specified in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critical element of the validity arguments presented in support of proposed metrics: the claim that criterion text complexity scores developed from students’ responses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items are reflective of the difficulties actually experienced by students while reading. Evidence that fails to support this assertion is examined, and implications relative to the goal of obtaining valid, unbiased evidence about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proposed readability metric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