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9篇
体育   250篇
综合类   10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模拟高原训练是能够避免高原训练弊端,最大程度激发机体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尝试从设计交替训练的海拔高度着手,通过应用人工低压氧舱模拟高原训练方法,建立固定海拔2500m、4000m以及2500m~4000m交替低氧训练的动物模型,通过应用生理和生化方法对大鼠心肌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及研究分析,探讨不同海拔及交替海拔训练条件下大鼠心肌抗氧化能力、有氧代谢能力等的变化,从而为运动员高——高交替训练提供参考。实验以雄性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式建立动物训练模型。将筛选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常氧运动组、2500m低氧运动组、4000m低氧运动组、交替低氧运动组,每组8只。第1周到第4周各组分别以不同的跑台训练模型进行训练,下高原后第5天以25m/min的速度跑至力竭。全部断头处死后,取心肌组织,分别测试各组大鼠心肌中SOD、MDA、SDH、LDH、Ca^2+-ATP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过4周不同海拔低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及下高原后4天的训练,交替低氧运动组大鼠心肌各指标,如SOD、SDH、Ca^2+-ATP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各组,MDA低于其他各组,LDH活性组间无显著性变化。说明交替低氧训练既可以维持较高海拔的低氧刺激,又可以减少过高海拔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112.
模拟海拔4800m急性低氧运动对肌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运动对肌氧饱和度的影响,探讨肌氧饱和度与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相关关系。方法:以42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无损伤的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监测常氧、急性低氧暴露6 h期间肌氧饱和度,同时检测SpO2。结果:肌氧饱和度运动开始后显著下降,急性低氧运动下降幅度加大;肌氧饱和度和SpO2呈正相关(r=0.949,P<0.01)。结论:肌氧饱和度相对有效下降值(Deff)反应运动中组织动员和利用氧气情况,可评定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氧化代谢能力;低氧运动时肌氧饱和度随血氧饱和度的下降而降低;肌氧饱和度有望成为低氧训练适应能力的简单无创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3.
观察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游泳运动员的感知觉、记忆和注意等作业绩效的影响,旨在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因素对人的认知信息加工和精神性操作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高原训练的第2 d,运动员的视觉选择反应时明显慢于高原训练前的基础值。在高原训练初期,简单反应时、记忆力和注意稳定性没有显著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4.
间歇性低氧与骨骼肌中的氧代谢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近些年来国际运动医学界研究的重点。根据低氧造成损害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恶性低氧和细胞适应性低氧;以持续时间分类,可以分为持续性低氧和间歇性低氧。介绍了在间歇性低氧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模型,骨骼肌在低氧条件下的氧代谢适应,并指出低氧条件下的氧感应机制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5.
为观察慢性低氧及训练对大鼠的影响,取健康SD大鼠28只,随机分成4组:(1)常氧对照组(NC),(2)常氧训练组(NT),(3)低氧安静组(HC),(4)低氧训练组(HT)。其中HC、HE两个低氧组每天保证22h生活在模拟4000m高原的低氧舱(氧浓度12 7%),NT、HT两个训练组则每天进行跑台训练1h。28天后,各组均于安静状态下宰杀、取血,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结果可见:28天后,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安静组(HC)和低氧训练组(HT)大鼠血清NO浓度有较显著的降低(P<0 10),而常氧训练组(NT)下降不显著;另一方面,慢性28天后,与常氧对照组(NC)相比,常氧训练组(NT)及低氧对照组(HC)NOS活性虽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低氧训练组(HT)NOS活性则明显低于NT组及HC组(P<0 05)(P<0 10),这说明低氧及运动两种因素的效应并非是简单的叠加,可能相互抵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6.
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IHT)是在平原借助低氧仪让运动员间歇性地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能力的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这一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7.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低氧等诱导细胞产生的1种转录因子,能激活许多缺氧反应性基因的表达。缺氧条件下,细胞核产生HIF-1与靶基因结合,促进该基因转录,引起一系列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在促进红细胞生成、血管生成、调节血管舒缩及葡萄糖利用和促进糖酵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保持机体的氧稳态。本文综述了HIF-1的结构、调节因素及其活性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机体低氧适应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8.
高原训练、高住低练与人工低氧环境训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从高原训练、高住低练到人工低氧训练这三种训练手段发展的基本思路,并比较这三种训练手段的利弊。在分析人工低氧训练的基本思路、基本形式以及生理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应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9.
高原训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训练学效应。当运动员在高原(中等海拔高度)训练,通过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员神经、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刺激,可以达到促进肌体从事运动的机能得到提高的目的。主要表现在运动员机体对氧的吸收、运送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运动员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另外,高原低氧环境的刺激可促使运动员体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加,从而使氧的运送能力得到提高。由上述生理学的改变可得出:耐力性运动项目进行高原训练,可以达到改善运动员机能状态、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0.
比较了几种低氧训练模式(传统高原训练、间歇性低氧暴露、高住低练、低住高练、高住高练低练)优点、不足及对机体机能的影响。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最新出现的亚高原训练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