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黎丽 《四川档案》2011,(5):27-27
一声亲热唤袍哥,省识西川侠客多。大老掌旗三总管,五哥服务笑奔波。这是黄炎培老先生的《蜀游百绝句》,写的是四川袍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哥老会。哥老会在四川起源很早,是明亡后天地会的一支。早期的哥老会成员大多是一些无业游民,乾隆《大清高宗实录》曾记载到:"三五成群,身佩凶刀,肆行乡镇"。道光年间,郭永泰首次在四川叙永开山堂(...  相似文献   
22.
清朝道光年间可谓多事之秋,鸦片战争爆发不久,广西天地会起义渐成燎原之势。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在福建家中赋闲已久的林则徐突然接到新即位的咸丰皇帝的谕旨,命他赴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然而就在前往广西的途中,行至广东潮州时突然上吐下泄,一病不起,著名禁烟英雄就此溘然长逝。  相似文献   
23.
广东很多拳师认为广东武术发源从“火烧少林寺”后开始,然而这则故事,就像小说家笔下的小说一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非常具体,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又非常具有戏剧性,不免让人产生怀疑。所以,文章就从这则故事入手,揭示它们之间真实地存在关系。研究认为:(1)“火烧少林寺”实为天地会笼络人心的手段,与刘家拳的产生没有关系;(2)“南少林”就是天地会,寺僧创刘家拳的说法不可信;(3)从历史上的南少林、清朝中后期社会背景、与广东洪拳、蔡李佛的“请拳顶礼”动作寓意分析,表明该拳派与“南少林”有关。  相似文献   
24.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辛亥革命中相关重要武术人物为研究对象,探寻南少林武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研究结果:一)辛亥革命中许多重要人物皆习练过南少林武术,且将南少林武术的各种价值运用于革命之中,助推革命前行;二)辛亥革命实乃南少林武术组织洪门天地会衍化而来;三)黄花岗起义中有诸多南少林武术习练者,在近战、巷战、肉搏战及子弹用尽之时,南少林武术成为了革命志士的得力助手;四)在这次革命中充分体现了南少林武术之“爱国”、“尚武”、“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精神,振奋世人,启迪后人.  相似文献   
25.
徐冬园 《兰台世界》2013,(11):83-84
清代长期以来实施高压军事专制政策,严禁民间习武的规模,然而以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秘密武术组织,为了实现反清的目的,积极广泛地传播武术,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6.
广东"客家拳"是广东近代拳种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客家拳派主要指清代中晚期传入梅州客家地区后所形成的武术流派。本文深入探析其传入时与"天地会"相关的社会时代背景、拳派关系特征以及区域生态、人文环境等内外影响因素,希望为客家武术发展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李毅 《档案时空》2006,(9):12-14
冯子才早年参加过广东天地会起义,后在1851年参加清军。1862年任广西提督,1875年调任贵州提督,1881年又回任广西提督。清政府对侵略者妥协投降,特别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斗争,本来对国对民有利,清政府却割地赔款,冯子才气愤之极,1883年时已六十五岁的他“称疾”回到了那时还是广东管的钦州老家。法国侵略者将越南逐步占领后,把战火烧到了镇南关,意欲夺取广西。法军司令扬言三个月拿下二广。广西巡抚、清军前线统帅潘鼎新弃军而逃,使得全军溃退。  相似文献   
28.
分析了少林寺名为天地会所借用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少林传说的历史原因,并通过具体史料,考证了南少林传说的虚拟性,简要阐述了南少林传说对传统武术拳种名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本文叙述1854——1856年间发生在惠州的天地会起义的经过,并对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其给后来孙中山在惠州发动的两次起义的影响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30.
广东天地会起义与太平天国起义作为同时代发生的反清起义,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时间、地点、规模等表层因素上,而且还反映在启动源、发动媒介与政权形态、变革社会的程度等深层次因素上,太平天国起义的启动源为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追求,而天地会起义的启动源为“反清复明”;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追求既具有救亡意义,又具有发展意义,而“反清复明”只具有救亡意义。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媒介为拜上帝教,而广东天地会起义的发动媒介为天地会,这一巨大差异使两次起义所建立的政权形态也呈现出重大区别,即太平天国为“政教合一”的统一政权形态,而广东天地会则建立了众多世俗的政权,在变革社会时太平天国试图用西方文明从各方面改造中国,体现出了中国社会进步方向;而广东天地会仍跳不出小农与封建思想的藩篱,起义只停留于推翻旧政权这一肤浅层面上,正是这些差异,使得这两次起义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