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2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反抗,伟大而悲壮,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批评方式中潜在着一种思维倾向,即向社会寻找原因:认为在旧的社会制度没有被彻底推翻以前,在妇女没有取得在政治经济上和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以前,妇女想要以个人奋斗冲出家庭及社会去追求幸福和自由,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认为探讨人物悲剧命运,不应仅仅归咎于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涂丽萍 《英语辅导》2008,(5):156-159
娜拉是易卜生戏剧中颇具影响和争议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解构其女性和超越女性性格的人格双重性,我们发现娜拉是女性中颇具潜质的代表。《玩偶之家》展示了作为传统女性代表的娜拉自由情感的释放及其超越性格的变化过程,从而呼应了易卜生思想中渴求人权和性别平等的愿望。同时,也诠释了其作品中女性主体性的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13.
"娜拉出走"是五四时期独有的时代话语,并因其所蕴含的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的核心思想和意义.被赋予神圣伟大的地位.但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觉樱以她的作品在不经意中对其进行了解构,以其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遭遇,深刻提示了娜拉出走的盲目性、脆弱性及不彻底性,表现了作者对于女性解放之路的独特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一部分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被书写的叛逆:质疑“娜拉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娜拉,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和“五四”叛逆精神的表征,在进人中国语境后发生了未被觉察的精神变异,从而显示出女性解放话语的裂痕。从易卜生笔下决绝的“女儿娜拉”到进人中国的软弱的“妻子娜拉”,表明“娜拉”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叛逆精神浸染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而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女性新文学作家对于娜拉的自我书写,则显示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疏离。  相似文献   
15.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繁漪与娜拉都是自我与环境发生激烈、尖锐的冲突时走向精神反叛、行为抗争的同一道路。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以及自身的个性的不同,她们抗争又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繁漪的全面毁灭的民展示的是悲剧性,娜拉的自立新生的方式则体现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填字游戏     
横向:1.成语,比喻没有眼光,取舍失当2.曾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唐朝公主3.一个在线游戏网站4.印度的一种著名的榕属植物5.印尼的首都6.一种博彩方式7.张娜拉、苏有朋主演的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作品中娜拉的出走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苏青和潘柳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出走多少有些不情愿,女性本无意抛弃孩子,作品也因此摒除了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差异。女性从父母主宰的旧家庭出走隶属于知识分子为了追求真理而离家这一模式,只是出走由男性变成了女性而已;邢禾丽则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娜拉出走"。离家是男性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女性寻求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娜拉与繁漪是中外戏剧史上具有反抗精神的伟大女性,一个是周家的"物",一个是所谓的家庭的"玩偶",其命运悲剧是特定时代广大妇女的共同悲剧。作家创作时代及中西文化差异使她们觉醒前后的生活态度、反抗方式和结局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金松 《文教资料》2012,(23):11-12
本文以鲁迅先生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为抓手,将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先生的《伤逝》联系起来,以全新的全方位的视角阐释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三者的比较阅读,指出在五四运动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玩偶之家》,如何影响鲁迅并被他创造性地转化为对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们产生振聋发聩作用的作品《伤逝》的,以使读者了解到二者之间从主题嬗变、人物命运到细节处理的全面滋养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