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84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4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01.
伟大的中华民族既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又留下许多遗憾,一切都还需要我们多一份睿智与清醒,去面对跨入21世纪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德治问题 道德,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根,是黄肤黑发的华夏民族不朽的魂。 以儒家道德文化左右中国2000余年的孔子,曾在《论语·为政》中便把“刑”与“德”作了这样的比较:“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至圣先师”推崇“道德”已至极致。 自周公始,“惟德是辅”,历代奉行明德、敬德、成德,至高的帝王与布衣百姓凡事“以德为先”…  相似文献   
702.
703.
柳宗元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德治”“民本”思想,其源头在尧舜、孔孟之道,对儒学既有继承、扬弃,又有创造、发展,在中华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04.
传统湖湘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德治思想,这些思想在一些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对集中的体现。但湖湘文化中的德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湖湘文化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当代转型,这种转型的一个向度就是由传统德活文化向法德并举型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705.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的“中国特色”自然包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民本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古代和合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母体;天人合一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发展理念,德治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道德精神引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包含的人民至上理念、共同富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以及和平发展道路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向前发展,还需要继续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文化主动权,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尊重文化平等性,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自信;重视文化革命传统,推动新时代的文化繁荣以及感受文化时代感。  相似文献   
706.
德治和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工具。本文选取正史《循吏传》中所记的典型案例,由事及理,由理论事,总结出古代循吏在治政实践中施行德治和法治的做法与经验。循吏以德治为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惠民富民,而后教之,推行伦理教化。然而,他们并不独任教化,对于无法教化的违法者则依据法律予以制裁。制裁以教化为依归,尽量将诉讼过程转换成教化的过程,在诉讼处理过程中实现德治与法治的融合。通过教化逐步达到儒家理想中的“无讼”。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愈加复杂。一些地方官为了标榜政绩而不惜手段,一味追求“零诉讼”,反而背离了儒家“仁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707.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为政以德”反映了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传统,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执政、治民的指导方针。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作为规范君主行为、治理国家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手段,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稳定的一种学说。回顾古老的“德治”观念,追溯其渊源,解剖其意蕴,分析其价值,不仅极富理论学术意义,更有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08.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709.
“孝”是传统儒家仁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顺乎人情的自然性特点使得孝道成为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的普遍性要求,仍然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思想资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性质宗旨,从思想、情感、目标三个层面对儒家孝道进行现代转化,通过坚守为政以德的道德底线、胸怀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立场,彰显着君子孝亲的主体底蕴,积极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略和制度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7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建立法治国家既要吸取现代法治文明的理念和模式,又要吸取传统法治文化的精华。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人性恶,强调后天的礼法教育对人的重要影响,提出“隆礼重法”思想。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主张发挥礼教的作用,力主礼主刑辅,倡导德治和法治的结合,能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启示。法治国家建设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和法治精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