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0篇
  免费   7篇
教育   4144篇
科学研究   171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69篇
综合类   150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24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加强各种渠道的合作和借鉴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飞跃。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仿写是高效记叙文的必经之路。仿写是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筑起的减缓坡度的阶梯。  相似文献   
132.
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后世的发展,其图式与风格成为后世的典范,表现出的理性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山水画发展的历程,表达出的意境成为文人向往的理想境界。五代宋初山水画风偏于写实,这种风格的形成经过了各种因素的积累和沉淀,最终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33.
中国画题款的文字内容有生发画面意境的作用,抒发画不能及的画外之意和作者的情感、思想。  相似文献   
134.
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绎在西方音乐中早有界定,其特点一是钢琴的运用,二是诗词的结合,中国古诗词的艺术歌曲正是把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钢琴的表现手法加上声乐的人声魅力有机结合,最终演绎出中国文化中的意境和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135.
陶渊明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极少华丽辞藻,善于以平实的语言反映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内容题材和诗作艺术完美融汇,使其诗歌呈现出“平淡自然、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风格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7.
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  相似文献   
138.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9.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指出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第一次把创作主体心灵的虚静引入文学创作构思中。虚静状态,是创作主体进行构思的心理条件,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启发了后来的意境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0.
导入,通常的理解就是教师为了引出教学的目标、内容而在授课前做的某些铺垫。好的导入设计,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被间断,并在一气呵成中感受到语文课堂较之其他学科所特有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好的导入能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然的心理状态下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环节,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兴趣会更浓厚,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更长时间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