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2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将目光从PC客户端转移到手机客户端,众多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微信在众多即时通信软件中脱颖而出。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当下人际交往和自我展示的首选平台,它的即时性与无处不在性,让人们投入更多的注意与时间。通过分析朋友圈自我呈现现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介技术、自我监控的路径,探析如何在朋友圈更好地进行自我呈现,厘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2.
2019年7月29日,星期一,川南重镇宜宾艳阳高照。尽管处于暑假期间,但教育仍然不负众望地在这段时间“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成为了全城最热最火的焦点话题。这一天,17岁的宜宾市第六中学高三毕业生童小莹兴奋地迎来了属于自己这个年龄段最大的“光荣与梦想”。这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她和自己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李泽华一起,加入了由10名优秀学子和5名优秀教师组成的“‘我与祖国共成长感恩奋进作栋梁’宜宾市优秀师生代表报告团”,开始为期一周的“环宜巡演”。在宜宾市3区7县的学弟学妹和家长老师们的簇拥下,童小莹以一种最为热烈和直观的方式,将宜宾高中教育取得的瞩目成绩展示在公众面前。“我最想告诉学弟学妹的就是,宜宾有很好的高中,有很好的高中老师,留在家乡,同样可以实现梦想。”童小莹说。  相似文献   
73.
近日,一段教学小视屏在大冲学校教师的朋友圈中被刷屏了。视频里,在野外一片枯黄的草地上,一位教师正认真地做着各种屈体拉伸动作。他时而伸展双臂,昂首望天;时而俯身在地,高抬双腿。料峭的寒风从耳边刮过,而他的脸上早已渗满了汗水。这不是在进行自我锻炼,而是在上一堂特殊的网络体育课。这位教师就是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的体育教师叶俊昌。  相似文献   
74.
<正>【活动理念】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同伴在初中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重要社会他人。初中生渴望结交同龄朋友以满足其情感归属等心理需要。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然而,据中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55.5%的中学生与同学、朋友交往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在整个中学阶段,八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问题最为严峻。  相似文献   
75.
"百强广水,奋发有为!" "醉美曾都,蓄势待发!" "魅力随县,未来可期!" 刷屏了!太火了!点赞留言爆棚、霸屏朋友圈! 2021年10月26日起,湖北日报推出随州三场《破冰与突围·县(市、区)委书记全媒体纵横谈》系列报道,刮起"收视旋风",千万网友为留言为广水、曾都、随县打call,微信平台稿篇篇10万+. 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76.
雍容 《今传媒》2023,(4):22-25
2019年微信之夜上,“微信之父”张小龙称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是微信“设置”菜单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开关”,有超过1亿的用户进行了此项设置。这1亿人选择“最近三天”可见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个人动机与选择?本文将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入手,并结合当下人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遇到的隐私边界模糊问题,探讨“最近三天”可见的设置是如何强化用户隐私边界,推动个人空间的自我控制权回归的。  相似文献   
77.
王丽  吴瑶 《东南传播》2023,(9):126-130
社交媒体全方位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其隐私泄露、社交困扰、情境崩塌等弊端迫使用户纷纷寻求对社交媒介的“去驯化”,主要包括“去想象”“去挪用”“去整合”和“去转化”环节。行动者通过关闭或忽略朋友圈实现对朋友圈的去联接;通过迁徙社交场、量化朋友圈在现实时空中的使用、降低或转移分享欲、操纵可见性维持对朋友圈的非联接。由此,个体在主观层面深化了对自我、对生命的认知;在客观层面窥见了置身其中的宏大社会制度,发出了“去制度化”的呐喊,并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直接特质的勾连。  相似文献   
78.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方式逐渐呈现碎片化特征。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传播碎片化知识的主要媒介。本文结合传播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碎片化学习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这种碎片化学习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小碎片化学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由于其在线交流的迅捷性,尤其是朋友圈社交功能的私人定制化保证了个人社交的相对隐私、安全,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在微信特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圈层化"、舆论场中心弱化、信息传播面聚焦化、成员关系稳定化等特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而在朋友圈"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下,"舆情安全阈值"的界定与监控逐渐模糊与淡化,这给高校的网络舆情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因此,首先剖析了微信朋友圈中悄然进行的三大变化及其对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构成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变化的微信朋友圈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并基于此,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应对策略,即从源头、传播路径、舆情环境、信息分流等四大要素入手来实现舆情的有效研判、监管、处理、引导。  相似文献   
80.
从早上开始,在赖床的被窝里,在吃饭的餐桌上,在上班上课的间隙,直到晚上睡觉前困乏不支的那一刻,我们的手指长时间地在不到10cm的距离内像打桩机一样上下运动,同时面无表情地浏览着别人完全一样的生活片段:起床了,考试了,吃饭了,旅游了。睡觉了。时不时地,手指停下,送出一个表示"赞"的爱心,然后不假思索地继续大拇指的反复做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