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26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青海教育》2021,(1):F0002-F0002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颁布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2.
通过研究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回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继承习惯,发现每个少数民族关于继承方面的规定都有其本民族特有的习惯特征,且该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行《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冲突,即文化思想方面、法定继承人顺序以及继承份额方面的冲突,提出对制定《民法典》继承法编的启示,一是尊重民族习俗,建立少数民族"继承习惯法"的审查制度;二是注重民族自治法规的变通及补充立法;三是法定继承人顺序的适当调整;四是构建遗产管理人与遗产破产制度。  相似文献   
133.
在传统民法中,信用具有道德评价和经济评价的双重含义,而在现代民法中,信用与商誉均指他人对民商事主体经济方面的评价.信用侧重于对民事主体偿债能力的评价,商誉则泛指对商事主体综合经济素质的评价.在传统民法中信用权具有人格权的法律属性,而在现代民法中,信用权与商誉权则同属于无形财产权的范畴.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只规定信用权而不规定商誉权,以突出立法对全社会经济信用树立的倡导、指引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4.
以探索民法的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我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中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35.
136.
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明确要求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2年12月23日,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规定私人所有权(以前的中国立法只规定了个人所有权)的建议。那么,私人财产保护何以提上了立法议事日程?如果立法,它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民法典草案的起草人之一孙宪忠教授。孙宪忠教授1993年至1995年作为德国洪堡基金的学者,在德国汉堡市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私法研究所从事物权法研究,获洪堡基金会研究证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欧洲联盟法…  相似文献   
137.
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关于“动物不是物”的规定,是指动物既不是物,也不是人,动物就是动物。这一规定是民法(特别是大陆法系的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变革,它宣布了当代民法的一种新理念,是对传统民法理论中“人、物二分法”、“主、客二分法”的研究范式的突破。“主、客二分法”在法学中的经典表现是,世界仅由人与物组成,不是人就是物,不是物就是人,人永远是主体,物永远是客体。这种“主、客二分法”有许多弊病。环境资源法学主张“主、客一体化”,“动物不是民法中的物,也不是民法中的人”的观点一直是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动物既区别于人又区别于物,法律可以确认动物享有权利,但动物权利不是人权,享有权利的动物也不是人。  相似文献   
138.
139.
中国制定民法典已是大势所趋,再争论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性同题无疑是在"争论天使的性别".现下所关注的应是民法典的体例问题.而就民法其中民事责任体系的问题,由于中国本身的历史与认识的问题,存在着重大分歧.本文从《民法通则》入手,结合现下的诸多学者的观点度立法建议,具体分析这一问题.是选择继受大陆法系,是传承《民法通则》,还是走第三条道路成为本文的论述核心,通过论证,希望为中国的民法典制定进一步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40.
某市一次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①康有为、梁启超坚持君主立宪主张②拿破仑颁布《民法典》③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多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