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9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4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近代学术史上清学研究比较盛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学术内在发展相关,更与学者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以学者群体为本位,来探究近代清学热的原因,不仅能清晰的反映清学研究的全貌,也可为研究当下学术热提供启示与借鉴。进入20世纪,梳理清学是近代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思维惯性使然;基于社会担当和"传道"热情,近代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与自身密切联系的清学上;学术服务于政治是近代学者进行清学研究的本质,也是学术救国的展现;学者之间的学术争鸣,加速了清学研究的繁荣和深入。  相似文献   
992.
本从胡适评红的百年反思中,指出考定红楼梦作曹雪芹及其家世、发现“甲戊残本”和扫清索隐红论迷雾是胡适建立的历史功勋;而学性之阙如和后四十回另一重要作程伟元之遗漏.则其缺陷所在。他评红的功绩与局限在近百年的影响极大,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提供了看清红楼梦真面目的可能。今后应在胡适开辟的道路上前进,并对其缺陷作针对性的纠正。  相似文献   
993.
1927年至1930年胡适居住在上海的日子在他人生中独立成一片断。在沪初期,他在政治上保持沉默,后因时局的诱因与他本人议政的爱好,他在《新月》月刊上发表一系列政论文章批评国民党政府,表达了他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这些思想的内涵是法治保障人权、民主宪政、言论自由、和平渐进改革。该思想在当时社会舆论中产生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994.
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两位大家深以“惧内”而闻名:一个是周作人,他被老婆逼得与鲁迅兄弟失和,后来甚至做了汉奸;另一个就应该是胡适了。可怜的胡博士在悍妻的淫威之下,不情愿地与这个小脚太太走完了一生。  相似文献   
995.
后“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革命”的逻辑渐渐取代“启蒙”与“复兴”。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中心的新文化诸将在与国民党右翼的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立人”与“立国”的思考。胡适对“个人主义”的坚持、对“实验主义”哲学的尝试和周作人对国民党杀伐的批评、对政治力量的拒绝,构成了对“立人”与“立国”的重要思考,这些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996.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29-129
胡适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适民国六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进化史》。当时由7人组成的考评组中,只有1位德国教授精通汉语,故论文被搁置下来。胡适当时急着回国,未能进行论文答辩,因此也就没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胡适的论文,并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蔡元培作序,署胡适博士著,轰动学术界。当时有人对胡适的“博士”身份提出疑问,说胡适是“假博士”。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97.
998.
胡适早期的《红楼梦》阅读选择经历了由"索隐"倾向到注重"方法"的科学"考证"式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胡适注重"工具"与"材料"的研究"方法"革新,藉此强化"新红学"的开创性,促使《红楼梦》文本在胡适"新红学"考证体系下的首要存在身份是一种"史料"而非一部文学作品,最终形成以考证带动阅读获取的文本品评思路.此类"考证"式思路既革新了现代读者之于《红楼梦》的阅读期待及实践路径,亦促使现代读者获得参与《红楼梦》学术研究的入场券.它推动了彼时全民参与《红楼梦》考证的热情,促使"新红学"成为一股带有典范与权威特性,乃至隐含一定群众基础的现代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999.
中国近代出版业与新教育几乎同时起步,且从一开始便相辅相成,特别是民国时期教育界与出版界之间的合作互动对近代教育和出版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云五因其与近代中国最早成立的民营出版机构和最大的教育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特殊关系而人际交游颇广,其中他与胡适、朱经农、陶行知之间的交谊虽不尽相同,合作方式亦各异,但都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考察他们在教育和出版方面的交游始末,可为后人了解民国教育界与出版界的良性互动及其重要影响提供若干典型而生动的个案。  相似文献   
1000.
胡适与傅斯年一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在他们交往中,傅斯年始终都愿为胡适效力,但也只有他敢直面批评胡适。在学术方面,他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行政办事方面,胡适却远不如傅斯年。他们都不愿参加国民党政府,愿在政府外做"诤友",但最终都黯然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