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1506篇
科学研究   106篇
各国文化   32篇
体育   86篇
综合类   104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2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正在成为建筑行业致力和追求的焦点。在建筑设计中如何遵循这一理念,创造出功能完善,能满足人们文化习俗和精神需求的人文环境,在芜湖“中西友好花园”的建筑设计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李蓓 《新闻知识》2005,1(5):41-43
以1904年美国成立第一所新闻学院为新闻教育的开端,中国和西方各国的新闻教育起步都不算晚,1916年,莱比锡大学在德国正式创立第一所新闻学院,1919年伦敦大学正式将新闻教育课程引入英国大学的课程中,中国在1918年至1921年间相继有12所大学开办新闻学科。中西各国开办的新闻专业在发展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化背景及事业需要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从大的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13.
对中西广告差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刚 《视听界》2005,(4):76-78
一、中西广告的差异在哪里?通过研究大量的中西广告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广告目前的主流还是一种创意的表层模式,就事论事,以产品/服务为中心,即使出现消费者,也多是直接推荐,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合理性,干脆利落,直传信息。西方广告则不然,它以使用商品/服务的人为中心,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面对这喜人的变化,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变化之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动向.  相似文献   
15.
中西孝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但它们的内涵既有差异也有相似。因此,有必要通过两种孝文化的比较,认清孝的本质,并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中国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文报业发端于外国传教士之手,并且在其后数十年里都与英文报纸或西方人士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通过阐述19世纪中文报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中西交流对中文报业兴起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谢天振为首的十一位学者所著的《中西翻译简史》2009年出版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此书将中西翻译发展史整合在一起,在共时中平行介绍二者,分别记录了在宗教文献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实用文献)翻译阶段中的中西翻译史。  相似文献   
18.
吴瑞淑 《出版科学》2015,23(3):99-103
以《造洋饭书》的出版为依据,从清末西餐传入中国的背景、该书编者高第丕夫人的出版动机与内容编排意识、读者的定位及其流通与影响等视角,探讨《造洋饭书》的文化意义与出版意义,对清末教会出版事业在传教过程中开展的中西汇通与交流进行梳理和归纳,描绘因一本西餐食谱的出版所产生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多变的经济格局和日趋明显的大众化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得不转变方式,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模式。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先进的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中国大学不断探索、革新,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城,积淀的是千年风物;校,融汇的是中西文明。城之于校,其立身之所;校之于城,其添彩之笔。读不完的城,看不完的校,尽在本年度“我的大学”——读城读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