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5642篇
科学研究   328篇
各国文化   128篇
体育   348篇
综合类   237篇
文化理论   40篇
信息传播   172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593篇
  2013年   478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597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533篇
  2008年   697篇
  2007年   549篇
  2006年   535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441篇
  2002年   337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历史上任何一项发生重要影响的事业,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出版终究是一种文化现象,必须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62.
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图书室,1923年成为河南省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图书馆——河南中州大学图书馆,1942年为国立河南大学图书馆。建国后历经变迁,先后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图书馆、  相似文献   
63.
《北京档案》2008,(11):52
曹航在2008年第三期《档案学通讯》上,对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1)关于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缘起和演进问题。作者认为,国家档案馆并不天然具有公共性,公共性作为国家档案馆的一种重要属性,是近代以来国家政权性质的变迁所引致的。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写传记的人非不少,自永达先生的<望九琐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6月版)只是其中之一.汪凌霄在2007年7月23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是这样简明评点的:  相似文献   
65.
晚清时期是小说出版的繁盛时期,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一书统计.  相似文献   
66.
在近现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的确值得后人关注和研究,这不仅仅因为它在清末这段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一个庞大的出版帝国,还因这个帝国历数十年而不倒,一直以全国第一大出版机构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67.
方言出现在近代大众媒体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1871年8月)基督教会创办的宗教性刊物<圣书新报>,这个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方言杂志之一.①近几年,随着方言文化的升温,电视、电影、广播、网络上大量出现以方言为传播形式的作品.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今中国方言影视文化现象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实业家们掀起了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潮,中国民族企业得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代广告业的繁荣。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为民族工商界所重视,他们更加积极地以广告来拓展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不断地磨砺和探索中,中国民族企业的广告传播技巧逐渐提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析:  相似文献   
69.
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的巨大威力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门新的学科--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应运而生.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社会学的重建是与改革开放的历程相伴随的,而科学社会学也是如此.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相对集中地引进了一批以默顿学派为代表的国外科学社会学名著,并随之出现了相应的研究之作.  相似文献   
70.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