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袁枚于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随园,在营造随园环境之余,读书创作,游览交友,乃至娶妾成亲。心境淡泊惬意,初尝归隐之趣。  相似文献   
12.
何氏语林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1,(4):F0002-F0002
何氏语林三十卷(明)何良俊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何氏清森阁刻本何良俊(1506-1573),字符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时。一生凡七试科场,俱被黜。嘉靖中,以岁贡生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仕途失意,遂隐居著述。  相似文献   
13.
将地名嵌入诗或寓意于诗中,让人去品味和猜测,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字游戏。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与同时代另一位诗人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诗论文,有时也写地名诗取乐。一日皮日休写了《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相似文献   
14.
彭睿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116-118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以"余味"说为审美标准,形成了重视"才情"反对"苦吟"的创作动机论,峻洁句法与浑厚用典的创作手法论,从而组成了一个从文本创作到文本欣赏较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其成书时间约在北宋中期,早于公认的具有转变意义的叶梦得《石林诗话》,因而在"论诗及辞"类诗话中具有萌芽性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隐士,有“大隐”与“小隐”之分。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陵薮”即山泽,“朝市”即朝廷和集市,泛指公众聚集的地方。一个人淡泊名利,甘居山泽,容易做到,而处身公众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朝廷为官,面对滚滚红尘和横流的物欲能够坚守隐者的高尚操守就难能可贵了,故前者为“小隐”,后者为“大隐”。  相似文献   
16.
祖师王一川,湖南人。幼年拜师武当山学艺,艺成下山云游四方:清雍正年问,朝政纷乱,遂由湘入川隐居峨嵋山修道,不问世事。后闻扬州郑二胖摆擂,以武功杀伤同道多人,乃出山赴扬看郑之为人,查其确系武林败类,略以惩戒。  相似文献   
17.
隐居是王维生平中的重要内容。其原因有二:一是隐居在盛唐蔚为风尚,对士人出入世间发挥着多重作用和效应。二是就王维个人而言,其入仕之后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心态转变和哲学思想是他选择隐居的决定性因素。其隐居形态是半官半隐,这是与盛唐隐居所蕴含的哲学关系相吻合的士人普遍隐居方式。这种隐居形态对王维田园诗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山水田园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内容和造境艺术等方面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18.
“四皓”是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年皆80有余的著名学者,须发皆白,故名“四皓”,人称东园公、角(音绿)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个人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为避秦末之乱,远离繁华的帝都,隐居于商山。四皓死后葬于商山,相传干余年间,凡经此地者,文宫下轿,武将下马,肃然致礼。  相似文献   
19.
约翰·伯格1985年的诗文集《白鸟》.到美国成了《观感》,再成为今日中国《讲故事的人》——亦无不可。他长居阿尔卑斯山区的法国农庄。常听本村七旬牛倌坐山论道——“他记得每个婚礼在哪年哪月举行,每个婚礼他都有个故事可讲。”  相似文献   
20.
刘萍 《档案天地》2010,(3):29-31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58年生。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以图国强.提出了改良主张。1890年至1893年间.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1898年。与梁启超、谭嗣同等首倡维新.向光绪帝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