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由隋入唐的王绩,诗风朴素自然,洗去齐梁华靡浮艳旧习,在唐初诗坛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表面看来用字造语皆平淡如水,但咀嚼玩味,于质朴平淡之中就可领略其丰厚隽永的诗情。前两句写农事归来。"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北场、东皋,泛说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并非实指的地名。芸(通"耘")藿,就是锄豆,它  相似文献   
42.
正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万孤独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从左至右,一字一句。可是,如果你把柳宗元的这首《江雪》竖起来读,就会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如果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千万孤独"。  相似文献   
43.
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退场的鬼魂》中,通过主人公祖克曼在纽约的种种经历,再现了西方世界的安全危机、政治危机、科技对人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人的危机,同时蕴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东方文化元素如隐居、禅及天人合一理念却显示出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功能。东方文化对深陷西方危机中的人们起着重要的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44.
将地名嵌入诗或寓意于诗中,让人去品味和猜测,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字游戏。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与同时代另一位诗人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诗论文,有时也写地名诗取乐。一日皮日休写了《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相似文献   
45.
周义 《教育学报》2005,1(3):77-82
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于今似乎已是无可置疑的大学功能之一。然而这项据云是德国洪堡提出、旋即被世界大学界奉为圭臬的理念,却在洪堡提出的几十年后就被英国的纽曼特地反对过。大学科研已成为撼动中国大学教育的几大问题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纽曼所反对的应是洪堡主张的异变结果,而非大学学自发、自由的科学研究,洪堡主张实际与纽曼的“自由教育”殊途而同归,他的“大学科研”是摆放在“自由”这一西方浪漫哲学的前提之下的。近年来我国急功近利的“大学科研”早已疏离了洪堡的本意,恰恰成为纽曼所警告的对象。  相似文献   
46.
著名的诗人一般都写有很多诗,这些诗有的名闻天下,有的则汲汲无闻,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况时,我们往往会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47.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并开创了一代词风,成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精神,然而,现实总是对他那么的残酷,在各种势力的打击和压迫下,他带着无限的哀愁和沮丧开始了隐居生活,他在隐居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和心态十分复杂,如:对南宋小朝廷苟安的讽刺、对祖国统一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农民的喜爱之情等等,所以,在辛弃疾隐居的阶段有大量的优秀作品问世,透过这些作品更加能够体味到辛弃疾对现实、对人生等千滋百味的人生感受.  相似文献   
48.
介子推隐居原因是洁身自好,孤芳不群;隐居地点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孤山;死因是为雷电所击.  相似文献   
49.
当今的文化学术界流行“诸葛孔明隐居说”。此说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因为它既不符合古代关于士人出仕的年龄限制,也不符合诸葛亮本人的生平事实。形成此说的原因在于,唐宋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士人出仕的年龄起点大大降低,更由于元代人在特殊背景下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此外,现实情景下文化人的“隐逸情结”也起着主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居在王维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王维的隐居实况,历来众说纷纭。其实,王维一生共隐居四次:首隐在开元四年的终南山,嵩山之隐为其第二次,第三次系丁母忧而再隐终南山,晚年则辞职归隐于终南,即其一生一隐嵩山、三隐终南。传统的淇上之隐与开元末之弃官归隐二说,均属子虚乌有,且王维一生也从不曾“亦官亦隐”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