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40篇
  免费   486篇
  国内免费   694篇
教育   125221篇
科学研究   10821篇
各国文化   225篇
体育   3097篇
综合类   4490篇
文化理论   756篇
信息传播   12410篇
  2024年   370篇
  2023年   1671篇
  2022年   1320篇
  2021年   1713篇
  2020年   1732篇
  2019年   1910篇
  2018年   1009篇
  2017年   2080篇
  2016年   3200篇
  2015年   5762篇
  2014年   14113篇
  2013年   10537篇
  2012年   11803篇
  2011年   13742篇
  2010年   11576篇
  2009年   11310篇
  2008年   13507篇
  2007年   10226篇
  2006年   7654篇
  2005年   6512篇
  2004年   5616篇
  2003年   5075篇
  2002年   4462篇
  2001年   3461篇
  2000年   2779篇
  1999年   994篇
  1998年   651篇
  1997年   515篇
  1996年   407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从目前“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借鉴和吸收了美国的“动手做”和法国的“动手和面团吧”经验,努力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制定出“做中学内容标准”,具有了课程的性质;  相似文献   
992.
好的文章总能让读者产生阅读冲动,读后获得愉悦的享受。除了内容本身外,文章语言的个性魅力功不可没。那么,如何能让语言摇曳生姿,让个性随文飞扬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993.
陈德勇 《课外阅读》2011,(12):181-182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这种简单的对教师的定义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应有的权职。因此,在新课标条件下转变教师职责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94.
刘宝泽 《考试周刊》2011,(44):53-54
作者根据教学实例,就幽默的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995.
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的论述是对心理哲学的重要贡献,并有力的批判了笛卡尔哲学、传统的经验主义.维他根斯坦认为内在过程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外在行为的标准和存在来证明"语言的使命在于使用".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不能对内在过程和外在标准作截然的区分,应将两者做经验的关联的艺术的标准来看待.  相似文献   
996.
从20世纪30年代夏丐尊先生提出“语感”的概念,至今语感教学已历经七十几个春秋.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已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97.
外语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最早欧洲人为了书面翻译和阅读,教学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当时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语法翻  相似文献   
998.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究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但是,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学生的思路打不开,学习效率上不去,无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具体  相似文献   
999.
1000.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句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苏教版高中语文解释"始指异之"为"才指点西山并感觉到它的惊异"[1],将"指"释作"指点",为"用手指示"之意。整个句子中,"指"与"异"两个动作具有承续性,即先"指",然后感觉到惊异,二者应紧密衔接。在此处译文中,"指点"为一种行为动作,"异"则是一种心理感觉,两个词的关联性不强。此种释义并未突出文言语境应有的衔接性与承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