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教育   381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6篇
综合类   3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621.
中国东部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基于SPOT VGT-NDVI数据、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气候区划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中国东部不同气候区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同期和前期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年-2007年期间,中国东部5个气候区和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在全年及四季基本上都增加,其中以夏季增加最多,冬季NDVI增加不显著。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最大相关系数在中国东部由北向南逐渐减小,以中温带亚干旱区相关系数最大,南亚热带湿润区最小。草地NDVI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系数最大,林地NDVI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系数较小。中国东部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22.
李洪潮  杨新丽  崔明昆 《资源科学》2010,32(6):1072-1076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贞,隐喻着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以及多子多福,家族繁盛的愿望,而新婚夫妇敬“三道茶”则表达了新人对长辈的感激。如今的白族婚礼中的茶文化几乎消失殆尽;③茶在祭祀亡灵、本主、祖先和土地神中象征祭祀对象的永恒和死而复生,及其对人们的庇护。虽然村寨中祭祀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淡化。从大罗村白族茶文化的变迁中折射出当代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丧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23.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24.
Drawing upon Clifford Geertz’s interpretive approach to ritual,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eaning of the annual Spring Festival homecoming performed by rural-to-urba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Built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the ritual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5 migrant workers, I suggest that the homecoming is a secular pilgrimage, the meaning of which emerges around travelers’ communication about suffering on the journey and the pursuit of an ideal “home” through communal traveling. This ritual exemplifies symbolic forms of communication used to cope with and make sense of social changes in modern societies.  相似文献   
625.
This study of 207 Midwest college students applied McConnaughy, Prochaska, and Velicer's stage model to perceived valu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VL2), and Kassing's intercultura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WTC). The stages of change factor structure (precontemplation, contemplation, action, and maintenance) explained 14% of the variance in IWTC. Of the four stages, action and maintenance explained 11%, and 3% of the variance,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stages of change explained 15% of the variance in PVL2. Only precontemplation produc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Paired comparisons among eight languages revealed that Spanish was the language rated most valuable to learn.  相似文献   
626.
《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9,22(5):613-625
Despite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sport-for-development (SFD) programs can contribute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re remains a lack of empirical inquiry into different socio-managerial aspects of SFD. For example, in attempts to achieve locally sustained SFD programs, the roles, responsibilities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re-engaged youth ne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s define re-engaged youth as previous program participants who have maintained strong links with the organization and who return to the program at a later stage as volunteers or staff membe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examine ways in which Re-engaged youth of the Blue Dragon Children Foundation’s SFD program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indirectly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within a disadvantaged community setting in Hanoi, Vietnam. Following an interpretive mode of inquiry, the authors conducted and analyzed two focus groups (six participants each) and 12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engaged youth (n = 7) and key program stakeholders (n = 5). Overall, re-engaged youth represented key drivers for organizational success; they served as program culture experts, role models, leaders and mentors, and creators of a family feel in SFD and beyon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re-engaged youth are demonstrating a number of important change agent capabilities that enable them to uniquely gauge and best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program participant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complex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627.
在政策变迁视角下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环境”演化分析框架,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为技术探索、示范推广、快速发展、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基于1991—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变迁与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协同演化的过程,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电力公司逐渐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研究机构和高校成为次要核心节点;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的广度提升而深度降低,中心性和生态位变动较小,在技术上的应变性一直较强。对此应当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遵循产业规律;鼓励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多方深度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兼并重组;布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助力国际技术竞争。  相似文献   
628.
为了应对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增暖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设定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当前,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相对工业革命前的升温已超过1℃,累积二氧化碳(CO2)排放达到2 390 Gt。因此,要实现《巴黎协定》的1.5℃和2℃温控目标,需要准确估算未来剩余的碳排放空间。文章在概述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升温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碳排放空间的估算方法进行评述,分析讨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以来在碳排放空间估算方面的国际研究进展,探究了造成估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并指出影响未来碳排放空间估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最后,围绕未来碳排放空间的准确估算问题,提出了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文章可为科学界在温控目标下准确估算未来碳排放空间核算数据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