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400篇
科学研究   60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18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贺信特别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2.
《儒林外史》卧评和天评中的讽刺艺术论是对《儒林外史》典范性讽刺艺术的开创性研究。他们从运用讽刺手法的原因、目的、原则以及讽刺技法的使用等方面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3.
科技史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帮助青少年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掌握科技的目的、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对青少年的施教过程中加强科技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4.
文章着重对冯其庸先生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及其附录《千百年来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一文中所称"误读"《史记》与以假乱真的实地考察两个方面进行商榷,兼质疑卞孝萱先生对冯文的评议,以期还原历史,以正视听,以正学风。  相似文献   
25.
进化史观的传播,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学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兼顾对其他用新观点写出的学术史著作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6.
随着教育部对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改革和调整,现行版本的教材已难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改革现行世界古代史教材,成为各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7.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28.
晚明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史学家.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史学著述,而且以崇尚直书实录、实证考信、变易求通、治史经世等史学思想影响着后世史书的编纂,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29.
已故英国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极有启发性的独创见解,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科学与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0.
本着重梳理了翦伯赞在十七年史学中历史教学思潮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理论成就以及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在十七年史学中,翦伯赞积极顺应唯物史现传播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历史教学思潮的形成;反过来,由于以翦伯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对历史教学的探讨,进而也加速了唯物史现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