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3655篇
科学研究   5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0篇
综合类   200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诗与散曲体裁虽各有异,但同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抒情文学。比较马致远散曲与李白诗歌,可以见出李白对马致远的影响,以及他们二人抒情风格的异同。概言之:李白情感狂放而执着,抒情奔放飘逸,语言清新明丽;马致远情感超旷而愤懑,抒情奔迸沉抑,语言典雅清丽。  相似文献   
32.
李商隐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体现师法自然的赋色原则,这与李白、王维、李贺诗歌的设色有所不同。其色彩意象丰富而表意多样。大量使用精神色彩意象,以“艳色写悲情”为代表的相同色彩组合的异用,依境调色以及亮色点睛等设色特征使得色彩与意境相融。其设色还依据题材、抒情对象、生平阶段等不同表现内容营构风格各异的色彩意境。由此形成了李商隐诗歌色彩表现“沉博绝丽、色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33.
李清照的《满庭芳·小阁藏春》历来被认为是其早年之作,是一首普通的咏物词。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个性特征及对词中两处用典的分析,认为该词当为李清照晚年之作。词人咏残梅以自比,是她当时生活、感情的真实写照,并显示了她孤高清傲,不合流俗的性格特征,深沉地表达了其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34.
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提倡以声论诗.让"声"从各种诗论、诗法中冉冉升腾,突出再现.如许诗论坚持了前人构建的纯诗学批评;确定和弘扬了古典诗歌形式主义诗论;为诗歌"音乐美"特性的再发现作出了独到的艺术贡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勇气.  相似文献   
35.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36.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37.
严冰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91-295
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为余秋雨赢得了苣大的声誉,也使余秋雨将人生定位在民族未来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引渡者和保护人”。通过分析“余秋雨现象”中的两种反差现象,认为相对于成为民族文化“引渡者”的“天之重任”,从为余秋雨赢得极高声誉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生命智慧看,给人以“身腰赢弱”、不堪重任的疑虑。尚需在“坚毅度”方面强化。  相似文献   
38.
晚唐诗人李洞约有三十首诗篇涉及蜀中.本文根据现存文献资料,试对诗人李洞的蜀中诗歌创作加以考辨,主要剖析了其在蜀中寄与侯圭、吴融、贾岛等人的诗篇.  相似文献   
39.
"好看"和"耐看"是李渔戏剧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戏剧的美学追求.李渔戏剧的"好看",表现在角色丰富、情节曲折、故事奇特、语言俳谐等多个方面,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娱乐性;李渔戏剧的"耐看",表现为立意具有新颖性、厚重性特点,能将人生真知灼见和生活智慧贯穿于剧作之中,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性."好看"、"耐看"的戏剧理念,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为清初李渔赢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和广泛的社会赞誉,也为今人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标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40.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