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6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吴儆是南宋时期新安的著名理学家,与张栻、陈亮、陈傅良、吕祖谦、朱熹等时公名流都有密切交往,在这种广泛的交游中,其理学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学宗程朱而又兼取事功之学的总体风格,对新安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2.
有别于同时期西方世界的宗教分裂与战争,宋元时代的中国,迎接佛道等宗教文化挑战而兴起的程朱理学及经理学重构的宋明以来的基层祠庙却成为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并存的基础。东南中国特别是泉州,发祥闽学,祠庙社会得到典型的发展。通过以深受宋明理学影响的泉州富美宫萧太傅信仰为例,研究祠庙社会如何构筑了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3.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4.
嘉道时期,汉学与宋学的对峙日益走向公开化,"汉宋之争"也随之达到高潮。在这场论辩中,学宗程朱的桐城派全面系统地批判汉学弊病,辩护宋学道统地位,维护程朱形象,并在论争高潮后立足宋学,从经世致用角度出发兼采汉学,逐渐改善了宋学处境,促使嘉道学术格局向有利于宋学的方向转变,为宋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75.
胡瑗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解易之人。他把"师儒"看成是教育者的主要责任。就其教学内容而言,他是以解经释典为主的,但他讲经释典,不离人事,很有特色。他极为看重易的功效,把易看成是圣人君子、天下百姓可以万世遵行的法则。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易言道,治国安民,以儒化人。  相似文献   
76.
长期以来李贽一直被认为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是反对儒家、孔子的。本文针对传统观念对李贽看法所存在的局限和盲点,通过对李贽著作的深入研读和他生活经历的了解,收集可靠的言论证据、重新分析李贽的信仰,认清李贽对道学进行激烈批判的实质以证实李贽并非真正反对孔子,他反对的是借孔子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的假道学,实质上是为给孔子正名,还孔子一个平民凡人的面目。  相似文献   
77.
孙奇逢《理学宗传》是明末清初理学巨著,其编写纲要为合会朱王,其编纂特点有四:一是"以天为本"的学统论;二是"循环前进"的学术史观;三是"下学上达"的写作目的;四是"主辅内外相成"的体例。  相似文献   
78.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9.
胡瑗是中国宋代理学的先驱,其理学思想的产生符合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需要,适应了宋初统治者从打江山向守江山转化的这一特殊的时代环境。同时,儒学的发展也客观地需要来一次较为深刻的革命。当然,胡瑗理学思想的产生也离不开他以教兴国等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80.
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坚定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亦积极儒化西洋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民族主义成为理解现代新儒家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认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