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788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0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迟子建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在叙事艺术上着意经营,擅长以温情的笔调讲述“东北家园”伤怀之美故事,尤其是对童年情结梦忆、生态文学写作、精神生态追怀的书写,独具特色富于美学意味,由此建构了她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使读者在阅读中分明感觉到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审美,卓尔不群、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32.
隋代文学观,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是为纠正齐梁文风之弊而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矫往过正,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充分显示出由南朝向初唐过渡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33.
从地域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关陇、中原、吴越、巴蜀、岭南等地区的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日丰。但作为既有悠久传统,又有着典型的地域特色的荆楚地区的文学,从《楚辞》以后便很少有人问津,给人以楚文学从汉末就中流截断之感。其实,由于荆楚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性格,使荆楚文学一直以独特的地域性,流响在华夏文学的水脉里。  相似文献   
34.
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其制约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趣味、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5.
36.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从八个方面探讨书信、日记魅力之所在 :一、缘事而发 ,言之有物 ,有一定的目的、追求和意义。二、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巧用事实 ,铺陈有序 ,论证有力。四、结构严谨、跌宕多姿、形散而神不散。五、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六、富于哲理和思想意义 ,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七、富于知识性、趣味性 ,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八、语言生动形象、声调谐和、参差错落、铿锵有声  相似文献   
38.
东晋以降,文风浮华,内容空洞,“损本逐末”。隋初,治书侍御史李谔提请文帝杨坚用行政手段端正公文文。本文以其《上书正文体》为研究对象,从文种学角度出发,探索“上书”的历史渊源与向“奏”文种转化;分析后世沿用残留状态的上书之原因,印证该实例处的文种演化阶段。从文体写作的角度出发:分析该文所崇尚的“儒素”之内涵,是强调公文以实用为本。“儒”指内容实在,“素”之指文字朴实。与文艺作品基本出发点,以意境为统率,情趣为根本,欣赏为目的,明显有异。进而分析李谔的主张在公文写作指导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9.
人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多重存在的生态结构,成就了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存在关系。在生态系统结构中,这种关系是趋向自由的。文艺生态审美在这多重自由关系中呈现着人的生态化的生命自由体验。在生态自由体验中的人类,能够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体认自然,能够真正地从生态意义上去体验人的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40.
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屈赋的一大特征。它所运用的比兴物象不再像《诗经》所用的比较单纯和静止,而是丰富复杂,到相联系,水乳交融,寓意深刻。在此就更有艺术表现力,能够生动地表现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