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475篇
科学研究   48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27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41.
什么是哲学     
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与众不同,截断众流的卓越思考,改变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一个寻求非形而上学思想的时代,为我们重新认识西方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一条面向事情本身的道路——思。本文主要是通过海德格尔的几篇论文,厘清其关于哲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2.
本文从认知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听力理解与母语思维的认知过程,从而使人们意识到更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3.
随着互联网热潮的汹涌澎湃,“网络文学”这个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网络正在使文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针对这一新兴事物,文章从网络空间和文学作品这两个关键性要素出发对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明确了网络文学兴起的来龙去脉。面对网络文学的兴起,通过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以及冷静而严密的思考,对比其优势和缺陷,从总体上肯定了网络文学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简要的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4.
技术美是自然科学在机械化大生产下与美的规律紧密联系的产物 ,与传统手工技术之美有质的区别。只有对功能、形式和工艺材料等要素方面进行一系列规定其自身特点才能被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5.
本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对英汉篇章结构及段落结构进行跨化比较,得出思维方式不同,其篇章组织结构也必然大相径庭。并指出该理论在交际和学习英语中运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6.
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活力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抓思想认识、基础建设、载体建设等途径,不断增强工作活力。  相似文献   
147.
作为知识传播载体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用最有效的方式,以增进学生的道德修养,突出德育的力量。面对摹仿性、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群体,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在于教师自身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体现几个方面,即情感导向、性格导向、思想导向和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148.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产物,人类思维的某些方面总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中留下印记。汉语词汇中,事物的形体因素和情景图像表现突出,这是重直觉、重类比、重了悟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9.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类比?和谐整体?辩证、妙悟等方式方法,对文艺经验批评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中国文艺批评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传统文艺批评方法注入到现代文艺批评中,通过扬弃,实现古代文艺经验批评的现代转换,才能形成和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当代文艺经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50.
Recent research on metacognition points out the crucial role of on-line methods when endeavouring to conduct valid assessments of metacognitive skills. Presently, different on-line methods are used, however, it is still a question of research whether and how they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ur and learning outcome. Thu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quasi-experimentally analyse the effects of two on-line verbalisation methods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By means of the thinking-aloud method, students in one experimental group (n = 24) were instructed to read and think aloud during learning. With the reflection when prompted method, students of another experimental group (n = 24) were prompted at each navigational step to reflect on the reasons why they chose specific information.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n = 22) learned without being instructed to verbalise. All three groups were treated identically except for the different use of verbalisation assessment methods. The students’ task was to learn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presented in a hypermedium within 30 min. The students’ learning sessions were videotaped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was obtained immediately afterwards. Based on Ericsson and Simon’s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MIT, Cambridge, 1993) model, no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inking aloud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ypothesised. However, prompting students for metacognitive reflection should affect learning performance positively, which is confirmed by the results only in tendency for transfer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on-line assessment methods of metacognitive skill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