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06篇
综合类   3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51.
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踝关节是运动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其最常见的受伤形式是踝作跖屈内翻动作,最常受伤的韧带是距腓前韧带.试图通过对踝关节解剖学特征、生物力学特征、肌肉工作形式等方面情况的分析,为对踝的跖屈、背屈肌肉力量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2.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进行实验设计,对受试对象随机分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负重训练组。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纵跳、立定跳远及50m冲刺测试,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穿背心及踝负重训练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对穿负重背心及踝负重训练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3.
145例患随机分成傍刺温针灸组83例和单一针刺组62例,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显示:傍刺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8.8%,治愈率80.72%,单一针刺组为88.7%,51.61%,经统计检验,差异显或极显(P<0.05,P<0.01)。傍刺温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54.
研究目的 :了解太极拳训练疗法与普通运动疗法对踝关节骨折后僵硬的康复治疗效果的区别 ,进一步探讨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太极拳训练对踝关节骨折后僵硬的康复治疗作用。研究方法 :将 40例踝关节骨折性质、程度、部位、复位方法及效果等基本相同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太极拳训练作为其功能康复手段的为A组 ,共 1 4例 :太极拳训练作为康复手段的为B组 ,共 1 3例 ;普通运动康复的为C组 ,共 1 3例。经不同方法康复治疗 3个月后 ,采用关节测角器测得伤踝康复后的活动度 (主要为背伸与跖屈的角度 ) ,通过统计学t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研究结果 :A组的效果优于B组 (P <0 .0 5) ,B组的效果优于C组 (P <0 .0 5) ,A组与C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结论 :为了使踝关节骨折后的活动度得到充分恢复 ,关节不至僵化 ,中药熏洗配合太极拳训练同时进行是一种更好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55.
竞技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献资料法,对竞技体操运动员损伤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踝关节损伤在竞技体操训练和比赛中最容易发生,它的损伤通常为扭伤和跟腱的裂伤。重点就这两个方面的受伤机制、预防和康复治疗进行分析,目的是为竞技体操教学、训练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6.
针对中小学运动损伤中踝关节扭伤发生率较高的实际情况,本从踝关节的解剖学特点探讨了其扭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7.
步态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步态生物力学的时间参数、空间参数、时-空参数和力学参数的研究状况,以及各参 数在行走功能评定、疗效评定、指导治疗和行走辅助装置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8.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 and altered visual focus on strategies for dynamic stability during a drop-jump task. Nineteen participants with self-reported CAI and 19 healthy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drop-jump task in looking-up and looking-down conditions. For the looking-up condition, participants looked up and read a random number that flashed on a computer monitor. For the looking-down condition, participants focused their vision on the force plate. Sagittal- and frontal-plane kinematics in the hip, knee and ankle were calculated at the time points of 100 ms pre-initial foot contact to ground and at IC. The resultant vector time to stabilisation was calculated with ground reaction force data. The CAI group demonstrated less hip flexion at the point of 100 ms pre-initial contact (P < 0.01), and less hip flexion (P = 0.03) and knee flexion at initial contact (P = 0.047) compared to controls. No differences in kinematics or dynamic stability were observed in either looking-up or looking-down conditions (P > 0.05). Altered visual focus did not influence movement patterns during the drop-jump task, but the presence of CAI did. The current data suggests that centrally mediate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AI may lead to global alterations in the sensorimotor control.  相似文献   
159.
研究背景:现有研究文献尚无有关在着地过程中不同表面倾斜度和踝关节护具效应的运动学、动力学和地面反作用力的综合数据。通过对比25°斜面和平面的着地以及使用和不使用踝关节护具情况下来检测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方法: 11名健康受试者[年龄:(24.6±3.5)岁,身高:(24.6±0.10)m,质量:(65.6±14.9)kg)参与本次研究。受试者在4个动态运动条件下各进行5五次实验:从0.45米高处垂直下落至25°的斜面(IS)或平面(FS)上,使用或不使用半刚性踝关节护具,同时采集三维运动学和测力台地面反作用力数据。利用2×2(表面X踝关节护具)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选定的变量。研究结果:与平面着地相比,斜面着地造成较小的垂直和内侧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研究还发现踝关节背曲运动范围、着地角度和背曲速度、最大外翻与跖曲角速度提高,但产生了更大内翻角度和运动范围、着地内翻速度和最大跖曲力矩。踝关节护具在斜面着地时减少了达到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垂直峰值的时间、着地角度、背曲速度、最大外翻和跖曲速度,但增加了跖曲力矩的最大值。研究结论:斜面增加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但是,就斜面着地而言,踝关节护具对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0.
踝关节损伤是高校田径运动中常见的病症,通过对躁关节损伤原因、损伤机理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