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2246篇
科学研究   32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03篇
综合类   178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依据“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出发点而得出的结论,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外语的语法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对英语语法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多维视野中的受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播研究中,人们的受众观念经历了多种视野的变迁,受众曾先后被视作靶子、社会类别、消费、商品及解码等等。从总体倾向来说,这些视里的变迁体现了从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到强调受众的主动性,从关注受众的社会因素到关注受众的化因素的特征。  相似文献   
63.
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主客体矛盾的复杂过程,它永远无法摆脱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情感在认识中发挥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它非但不是否定客观知识的理由,而且是认识、获得客观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4.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可以将常见的跟广告设计相关的逆反心理现象分为以下十三种:频度过高厌烦型;制作简陋厌恶型:内容陈旧抵制型;低级庸俗逆反型;过于武断叛逆型;吹嘘过头怀疑型;刺激过大逃避型;刺激过小无视型;华而不实畏惧型;过于雷同排斥型;道德违规痛恨型;过重自我讨厌性;过分自谦小看型。只有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在不同情境中的逆反心理倾向,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逆反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65.
英语对于在空间上形体和边界范围不固定的物质、事物群体及无空间存在的抽象事物计量描述时,常需借助于表量结构“Num N1 of N2”。N1是表份的单位名词(unit noun),和作为计量单位和数词、介词“of”一起构成数量语块对N2进行量的描述。同汉语的量词一样,英语表量结构中的N1有不少是从动词借用来的。本文主要讨论英语表量结构中动词性借用单位名词的不同类型、作用和修辞特点等。  相似文献   
66.
介绍了教学目标系统设计理论的流派,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分类理论,阐述了目标系统设计的结构及模式功能。  相似文献   
67.
以原产品生产企业(OEM厂商)为研究对象,通过两期模型探讨政府财政干预对企业再制造战略的影响,重点比较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税收—补贴"联合政策对OEM厂商再制造的激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向OEM厂商征收新产品回收处置税的措施尽管会抑制新产品销量,但同时也抑制了再制造产品销量,因此难以达到扩大再制造的预期目的。与税收政策相比,补贴政策和"税收—补贴"联合政策具有正向引导作用,但两类政策的激励效果受到消费者认可度的影响。当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高时,适合采取"税收—补贴"联合政策;当消费者认可度低时,则仅适合采用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68.
69.
典型人物报道在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中有其独特价值与意义,但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却时常遭受质疑。本文尝试为典型人物报道破解困局提供思路借鉴,提出典型人物报道须坚持宣传导向性与内容真实性的统一,遵循"其言直,其事核,不隐恶,不溢美"原则;议程构建平民化,让受众有代入感;价值认知与时代同步,凸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0.
对于"真实"作为消费元素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凸现,理论界的态度显得过于悲观和偏激.尽管在后现代语境中,"真实"被视为一个相当危险的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毫无意义.如果摆脱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从现代化进程以及我国的特殊语境来审视,就会发现"真实"在当代消费文化中的浮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尤其是当"真实"指向生活原态这一维度时,更加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