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747篇
科学研究   5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59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如何有效地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是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经验,阐述实时网络咨询、校园BBS咨询、留言本咨询、电子邮件咨询这四种主要服务形式的优势和具体操作办法,并针对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2.
中国传统医药行业很早就进入市场并且有自己的广告传播方式,在医药广告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由动态到静态,从实物到抽象的各种演变过程,其广告形式也有招幌广告、印刷广告等主要方式.图画广告、名人广告、对联广告、市声广告也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有益的补充。古代中医药广告形式的探究,对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广告文化、医药商业文化,推动现代医药广告的发展会有积极的作用和帮助。  相似文献   
33.
现代艺术兴起以后,油画的本来面目变得越来越模糊,油画的命运也因此而让人无从把握。但无论怎样变化,油画依然在原来的路径依赖中传承自身的本质和语言特征。从油画发生学的历史角度而言,油画就是为了“再现”而产生的,为了再现油画与科学技术结缘,最终征服空间和造型。技术时代与后技术时代给油画的生存带来了挑战,从摄影、印刷技术到数字传媒,尽管使油画边缘或不再成为中心,但它的“油性”、“手绘性”和“再现性”的历史惯性依然没变,仅仅是被载体的所指和审美关照的部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4.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优良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与保障.诺丁汉大学模式在学习观的引导、培养方向的重定位、学习评价机制的全面化、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培育了良好的学习风气,积累了成功经验.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创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更为优良学风的培育奠定基础.通过对诺丁汉大学模式的研究,试图获得有助于地方普通院校优良学风培育的经验启迪.  相似文献   
35.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英汉语言中的恭维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拟从对比英汉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人民在恭维的内容、使用场合、嘭式以及对恭维的应答方面的异同出发,阐释了解并熟悉英汉恭维语之间的异同对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艺术形式,能促进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运用这一形式时,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力求通过运用这一形式,克服教学中难点;教师运用影视艺术形式,不能局限一种,而应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37.
Teacher–student discourse continues to be teacher-centred even though researchers and reform documents have recommended changes toward increased levels of student-centred discourse. In science education this situation is paralleled by effort to make scientific inquiry more student-centr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discourse forms changed over time in a classroom where the regular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were scaffolded in the transitioning to student-centred scientific inquiry. Video-recordings were collected at intervals over one academic year. Three prominent forms of discourse were identified: two teacher-authoritative forms and one more interactive, dialogic form. As the lessons increasingly turned into student-centred scientific inquiry, a shift to the dialogic discourse form was found. Co-teaching provided for (a) guidance towards an organisation of events in the classroom that included regular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b) modelling of the more dialogic form of discourse.  相似文献   
38.
Taking Wittgenstein's love of music as my impetus, I approach aporetic problems of epistemic relativity through a round of three overlapping (canonical) inquiries delivered in contrapuntal (higher and lower) registers. I first take up the question of scepticism surrounding ‘groundless knowledge’ and contending paradigms in On Certainty (physics versus oracular divination, or realism versus idealism) with attention given to the role of ‘bedrock’ certainties in providing stability amidst the Heraclitean flux. I then look into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ed bedrock knowledge, or practices of knowing, by comparing Wittgenstein's remarks on animal habituation and initiate training into human forms of life. In the latter case, mastery of techniques—our common education—secures agreement in judgment. Finally, I entertain Wittgenstein's obscure references to Einstein's Relativity in Zettel, showing initiate training as a way of ‘setting the clocks’ with variable degrees of certainty, relative to the language‐games played. Together, these three approaches help us to stop the ‘endless circling’ when philosophers try to address knowledge questions through the logic of object and design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opositions and things. Instead, attention moves to the way we educate our children and how we employ agreements and bedrock certainties i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39.
对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消费群体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3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消费动机、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形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其消费结构女性比例超过男性,主要分布在20至35岁之间;消费动机主要是健身健美、减肥治病;消费形式主要在收费中等偏下的体育娱乐场所;消费行为有70%以上消费者有相对固定的消费场所,并认可市场价格。总体对比目前处于国内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0.
有关汉字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字并不是独立于文化体系之外的 ,而是整个文化体系中诸多文化项的一员。研究汉字文化 ,就是要以汉字为核心 ,探讨汉字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汉字文化”与“汉语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前者来源于汉字自身的形体 ,后者来源于汉字所记录的词 ,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尽管汉字形体与其他文化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它并不具备细致描写文化的功能 ,更不具备最终确认文化的功能 ,因此 ,进行汉字文化研究必须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 ,而不能随意加以夸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