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2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73篇
教育   6353篇
科学研究   447篇
各国文化   72篇
体育   480篇
综合类   469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7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757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489篇
  2007年   608篇
  2006年   585篇
  2005年   519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要求,本文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必须放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不断地探索,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师必须注意治文先治史、治文须懂字、治文须晓韵、治文要“下海“等几个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2.
文章把唯意志主义美学放在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它在从哲学认识论向价值论的转折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并因此得以把美归入价值领域,肯定了审美的意志功能,分析了叔本华、尼采各自的美学内容、结构、矛盾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3.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理为 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4.
1978年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这三个基本阶段各有特点。在近三十年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建设历程中,既取得了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史为鉴,有利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5.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形成,与“山”、“水”、“圣人”间内在的和时空上的关联密切相关。前者主要体现在三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哺育和发展上,而后者在中国传统古籍有关记载中有着明确的印证。“一山一水一圣人”作为一个抽象概括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6.
介绍了美国英语的形成和提出,从与英国英语比较的角度探讨美国英语的守旧性、创新性和一致性来展现美国英语这一独特语言变体的概貌。  相似文献   
127.
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对选修课程的关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60年代初次提出,80年代恢复尝试,90年代实验探索,新世纪突破创新。在这一历程中,语文学科对选修课程的建设相当缓慢,语文教学大纲对选修课程的关注从90年代才开始。在1996年3月颁布的新的课程方案中,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1996年,根据国家教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衔接,首次真正把语文选修课程纳入大纲的视野,具有突破性改革思路,对课程结构及其必修课、选修课作了明确的设计和规定;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建设改革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8.
康德历史哲学中的自然和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康德的历史哲学,"大自然的目的"乃是上帝的目的。个别人的行为尽管出于目的意识,但不合大自然(上帝)的意图和目的。只有人类整体的行为才合乎上帝的目的亦即大自然的目的———尽管整体没有意识。单个的人其实不知道整个宇宙的目的。只有整体才能实现自由,才能进入自由王国。个别的人谈不到自由。按马克思,未来社会的目标乃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同康德关于自由在未来才可以实现的看法一致。本文认为,康德的"大自然"即"天意"完全不是客观自然界。本文根据康德的哲学,把自然和历史,必然和自由看作两个分离的领域。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和规律。历史同自然脱离,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9.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这种方法。分析我国的电视口述历史节目,可知此类节目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具有一定的新闻性,是对历史的真实、形象、生动、深刻的再现;这类节目的广泛出现与受众的需要、现实生活提供的可能性、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素质以及传媒问的竞争有密切关系;这类节目在丰富电视的表现形态,补充完善中国当代史,以及传承历史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0.
中国藏族地区的民间信仰繁多,由来复杂,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西藏拉萨地区虽然号称“法区”,但仍然拥有多种藏传佛教之外的民间信仰,在众多的中国藏区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其他藏区并无重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