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50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Abstract

Historically, Blacks have out of necessity prioritized survival in educating their younger generations for existence in the racially hostile and divided context of the U.S. This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has occurred formally and informally in homes, school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in congrega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aspects of survival: survival and emancipatory education, survival and justice, and survival with emerging Black generations. Three examples will be offered that highlight each aspect of survival. The examples will demonstrate how education generally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have undergirded pedagogies of the sacred for the survival of Black life.  相似文献   
92.
Historically, disaster response effort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basic physical survival and safety—addressing medical emergencies and ensuring adequate shelter and supplies of food and water. However, in addition to physical survival, relief efforts must also consider strategies to promote emotional heal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articular, those who intervene must consider the acceptability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aking into account survivors' cultural background, religious customs, and spiritual beliefs. This article offers recommendations to better align school-bas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with children's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beliefs.  相似文献   
93.
宗教与人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人的心理和性格。宗教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在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人们建立了相应的人际关系,并在同一宗教信仰中,逐步确立相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遵守相同的宗教禁忌。以此作为基础,一方面,确立了个体作为某一个宗教群体成员的身份资格;另一方面,对个人而言,逐渐强化了所归属集体的群体意识,最终实现了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4.
乔叟出生于一个对道德过于审慎的时代,本人又坚持着神参与人间事务的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但他的作品却不乏重视自我个性才智,主张理解、博爱、同情、正义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的火花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知识界对中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思想意识形态主体的神学中心论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5.
林则徐青少年时代,不仅清统治者提倡城隍信仰,且其特定的居住环境、家庭环境都洋溢着浓厚的城隍信仰的氛围。城隍信仰中"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吏治精神,对青少年林则徐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在官宦生涯中,林则徐遵守国家礼规,组织、参与了城隍官祭活动。出于"忠君爱民",林则徐最频繁组织、参与的城隍官祭活动是水旱的"祈报祀"。林则徐对城隍信仰的基本态度是"真信无畏、大敬不黩"。  相似文献   
96.
发式是一定历史时期里物质和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发式文化在中国人民的民俗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如原始宗教功能、审美功能、象征功能。  相似文献   
97.
酉水流域土家族村落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审美文化渊源。鄂西南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村寨舍米湖的古建筑摆手堂.既展示了独特的宗教崇拜,也呈现出民族审美文化演绎与传播的历史轨迹,包括多神崇拜、“摆手舞”祭、“天人合一”等文化解读。本文旨在探寻酉水流域土家族村落古建筑多元文化的审美流变与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9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宗教教育一度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内容之外.近年来,随着物质和信息的泛滥,少年犯罪出现低龄化倾向,学校的道德精神教育内容日显空虚.日本的国民教育发掘了理性宗教中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文明的因素,并将其重新纳入教育体系当中,使宗教成为德育的手段,参与并维系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9.
笔者根据13世纪以来的历史和祭祀文书,对察哈尔万户的起源与形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察哈尔万户的一部分由汗廷怯以及汗廷所属部民组成,另一部分则由唆鲁禾帖尼别吉和阿里不哥的属民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星部民也融入察哈尔万户中,大约15世纪上半叶察哈尔万户形成。  相似文献   
100.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双宾结构的基本形式和句式语义进行理论考察,重点揭示殷商甲骨时代双宾结构范畴的句式分布和语义特征,认为汉语双宾结构的"原型"就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献祭"事件范畴的典型成员,这类典型"献祭"事件的语言表达结构就是双宾结构的原型范畴,从而揭示汉语双宾句式的源头及其句式语义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