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篇
教育   165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现代社会中,非婚同居现象日益普遍,"新同居时代"已然到来。但我国的相关立法却呈现滞后性,这不仅不利于非婚同居纠纷的解决,也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埋下了不稳定因素。试从非婚同居产生的原因、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借鉴国内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集体备课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正轨,使教师更多从语文自身的性质出发诠释文本。集体备课是一种集诸多语文教师智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师可以从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划分课文主次,准备参考资料,布置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集体备课,从而更好地服务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古代寓言中的体育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整理和发掘。认为“神形合一”是我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的特色,仿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则从实践的层面证实了身心并重的人文体育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杨其东 《中国德育》2006,1(2):45-50
无锡五爱小学提出建构“共处德育”模式。“共处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屏弃说教,践行养德;培育情感,智德统一;育己育人,师生共长。“共处德育”按年段分三种样态:家庭式共处、小组式共处和社区式共处,分别提出培养目标和实施策略。“共处德育”模式的课题研究促进德育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15.
各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以往在对通感格的研究中,对借助比喻的形式而将各种感觉沟通的所谓比喻式通感说得比较多,而与其他辞格兼用的通感格似乎关注不够,如比拟和通感兼用也会产生非常奇妙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境对二语习得者非常重要,文章讨论学伴用随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语境、互动和协同来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动口能力。  相似文献   
18.
加快推进济德一体化进程,积极融入省会城市圈,对于德州市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意义。德州市紧紧围绕"五个一体化",在交通连接纽带加强、产业对接协作、科教文卫资源加快共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产业特色不够突出、交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德州应充分认识已有的比较优势,积极利用经济、规划、技术政策,多方面、多层次推进济德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格拉瑟的选择理论为视角,从自我认识、自我实现、价值选择、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如何实现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