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0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动态     
《职业圈》2014,(1):12-12
2013年12月,晟莲升承办的北京市总工会政府采购项目:“六味禅”快乐生活掸讲座系列讲座之三——“六味禅”茶品人生,在北京峰会俱乐部会所御佛堂成功举办,发改委及各省、市驻京办主任二十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茶会,本次活动由北大哲学系佛教文化研究生、现任北京御佛堂主事,首都师范大学同学传播中心研究员文杰先生主讲。  相似文献   
22.
申璐 《贵州教育》2012,(23):30-31
公元前六世纪,一位流浪政治家周游各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人处世之道,他就是孔子。孔子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有目共睹。几乎与孔子同时,在恒河流域的一棵菩提树下,一位流浪的思想家正盘腿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他与孔子一样劳苦自身,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而思,他所奠基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开启人们智慧的一处源泉。  相似文献   
23.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4.
藏文翻译在传播外来知识,尤其是佛教文化,以及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藏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藏文翻译为祖国文化增加了许多新元素,丰富了语言和词汇,推动了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促进了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25.
李建真  张兴洲 《武当》2011,(1):12-13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源于中国的周易文化,发展于中国的道教、儒学文化,涵盖印度传入而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和国产的武术、医学、养生、气  相似文献   
26.
敦煌写本《茶酒论》自发现后,引起学人的极大关注,成果夥多,但意见的分歧也较大.在梳理前贤的这些分歧基础上,再将它与中国本土的先秦诸子散文及外来佛教文化相对照,不难发现它和先秦诸子散文一脉相承的历史关系及深受佛学影响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7.
郭剑英 《兰台世界》2014,(12):130-131
本文在分析盛唐时期乐山佛教文化旅游表现的基础上,探究佛教体系发达、自然条件独厚以及经济实力雄厚是盛唐时期乐山佛教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原因,从而探讨出盛唐时期乐山佛教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为主要内容,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的转世投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思想对其题材来源、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以及作家创作心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充分运用了佛教文化"诸行无常"、"诸法皆空"以及佛家因果轮回等观念来塑造人物,显示了佛教文化对其人物塑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9.
孙俊 《文教资料》2013,(16):163-164
韩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受母语正迁移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韩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受母语正迁移影响的元素,探讨了韩日语言文化元素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讨论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李湘 《文学教育(上)》2013,(22):136-137
中西宗教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其各自典型流派佛教与基督教观之犹甚,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佛和神与人对比 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所以神人关系是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宗教伦理的道德关系层面看,以人为本的佛教文化,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者说众生即佛.人和佛的关系体现为:佛即是人,人即是佛;佛是觉悟的人,人是不悟的佛.由此看来,人与佛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经典中如此论述比比皆是:"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众生与佛性这种"相即"的关系表明,一切众生都有了成佛的可能性,即众生不离佛,佛不离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因为佛和众生都具有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