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571篇
科学研究   90篇
各国文化   149篇
体育   128篇
综合类   122篇
文化理论   69篇
信息传播   3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496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1.
故乡的风采     
对于我,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无论是竹子也好。榕树也好……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  相似文献   
92.
《儒林外史》写范进中举后,乡绅张静斋主动上门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里的“桑梓”是用以指称故乡的。为什么不用别的树木而单用“桑梓”来指代故乡呢?  相似文献   
93.
张广娟 《课外阅读》2011,(11):295-295
回想鲁迅当年满怀豪情壮志,为了救国救民,为了救治那些身体病弱和他父亲一样被延误的病人,他远渡重洋去日本学医,他想平时为人们解除病痛,战时去当医生,救治伤员。可是在东京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麻木不仁。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他饱尝了辛酸凄苦,亲历了侮辱和歧视,他终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他知道一个国家的落后贫穷积弱,不是因为他的国民身体赢弱,而是他的子民精神麻木、愚钝、不思进取、不去抗争、安于现状、甘于被奴役被压迫。  相似文献   
94.
是迎我静静地走进你的胸怀,你坦露的田畦里仍充塞着收获的垛影。清爽的风,一任我的思绪在你身旁徜徉,脚下的山菊花像金子般闪亮;风动的耧铃儿,似梦般轻柔的响。  相似文献   
95.
唐代农民的军功思想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但同时又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唐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农民当兵固然也有军功情结,但更具有明显的履行义务的色彩,而后期则功利性尤为突显。同时,农民对从军当兵的认识具有二重性,一是期望通过从军博取功名,另一方面又畏惧当兵,困于兵役。  相似文献   
96.
在我国职业教育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每一次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要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话题来谈论。笔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农村情结"。我国职业教育"农村情结"的形成有其深远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方面,存在着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悖谬、职业教育发展内部关系的悖谬,另一方面,这种矛盾的发展也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97.
萧红的乡土小说十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本真感悟。她凭着对家园故土、东北黑土地文化及家乡“子民们”生存困境的本真描绘和在创造中自由自在的艺术追求,在众多乡土作家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故土情结玉成了萧红小说的成就,而她的成就又构建于她写家乡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挣扎。她自觉秉承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但与鲁迅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8.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9.
《红色康乃馨》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小说,它塑造了几位生动而丰富的律师形象。这些律师崇尚义(包括社会正义和朋友之义)且武艺高强(即聪明,运用法律娴熟),犹如古代社会里的侠客,体现了中国滋生于远古神话的侠客情结。侠客情结寄托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呼唤,反映了人们对惩治邪忍的要求和快感。  相似文献   
100.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