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60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兰姐:我感到恐瞑。初中的时候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日寸高声朗诵,整个身体都可以随之震颤,那种饱满又自豪的情感现在都有余温,这是一种诗意性的共鸣。然而慢慢长大,当我看了许许多多外国作品之后,那种共鸣似  相似文献   
32.
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得轻松、愉悦的课堂。构建如夏花般绚烂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用爱充实课堂的空间,用诗意渲染课堂的温度,用创新构筑课堂的高度。  相似文献   
33.
一个被中国古典文化的琼汁侵润了风骨的女子,一个生活于繁华都市却常居书屋啜饮生命之酒的女子,她如一位翩翩仙子在溢满花香的季节,蹚过潺潺流淌的文字之河向我们款款走来.她,就是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走近她,走进她创造的充满诗意的文字世界,品读<不是爱酒>一文,那灵性飞动的语言,铺排优美的结构形式,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探索,对生民本质的透悟,宛如一道佳酿,散发着淡淡馨香.  相似文献   
34.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35.
《原野》发表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整个民族关注视点发生重大转移.此作未来得及展示自身艺术魅力.便被抗战的洪流裹挟而去。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对曹禺这部具有表现主义艺术特色的戏剧给予认真解读和审视。  相似文献   
36.
王安忆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提炼人性中的诗意.她的青春自叙传作品充满温馨的暖色调,她的精神探索系列洋溢着理想的光芒,她的沉人世俗之作闪烁着诗意的光辉,她的乡镇回味系列传达着她浪漫化的人生想象,古典的王安忆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37.
《李育善散文集》是商洛作家李育善于2006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散文作家的成长过程。李育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记录日常生活,体悟平常感情;他的散文具有文学精神家常化、文学情感大众化、文学语言日常化等创作特征。在文学大众化倾向已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主要特征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是散文作者以及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38.
谢仁敏 《今日教育》2007,(10S):63-63
教育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诗卷,走向生命的诗卷,触及灵魂根部的诗卷。只听“教育”这样一个生动的词语,能让我们感怀的,就是万千诗行;只看相关教育的一幅画面,能让我们倾心的,就是如歌的行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9.
战争,总会给人一种残酷的印象。关于战争的课文我们学过不少。而《荷花淀》的多媒体教学带给学生的印象却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0.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诗歌失宠、诗意荒芜、诗情枯竭的时代。看看权力的膨胀、金钱的横行、人性的堕落、世风的日下,觉得颇有道理。然而读了此,我们要说:错!人类只要有一天需要精神的家园,就不能抛弃诗歌。当人们为眼前利益发狂时,当高科技带来物质丰富同时也造成精神贫困时,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安慰曲。“诗是最后一道守备防线”,它要防备的是爱心的枯竭和人性的失落,特别是在人类面临巨大灾难时。于旭的《诗歌,抚慰美国人心头的创伤》以质朴的语言触及了这一话题,让我们如临其境地目睹了人类寻找诗意的当代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