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793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1266篇
教育   111973篇
科学研究   15677篇
各国文化   570篇
体育   2769篇
综合类   3822篇
文化理论   977篇
信息传播   27737篇
  2024年   410篇
  2023年   1881篇
  2022年   1275篇
  2021年   2063篇
  2020年   2450篇
  2019年   1667篇
  2018年   989篇
  2017年   1467篇
  2016年   2214篇
  2015年   4406篇
  2014年   11749篇
  2013年   8085篇
  2012年   9195篇
  2011年   13879篇
  2010年   14146篇
  2009年   12326篇
  2008年   15367篇
  2007年   12937篇
  2006年   8601篇
  2005年   8664篇
  2004年   6664篇
  2003年   5109篇
  2002年   3885篇
  2001年   2981篇
  2000年   2405篇
  1999年   1371篇
  1998年   1302篇
  1997年   1084篇
  1996年   975篇
  1995年   904篇
  1994年   769篇
  1993年   596篇
  1992年   483篇
  1991年   407篇
  1990年   330篇
  1989年   31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遗传信息的传递"的教学设计为例,利用"Who Am I/谁与成双/绘我故人影"的小诗步步展开,层层吸引学生深入学习。通过假说的提出与提炼、探究活动、模型建构与评价等活动有效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相似文献   
22.
23.
24.
清代一些重要的东北流人为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将流放中所见、所感进行了翔实的记录,这些文献便成为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清代重要东北流人有些许几位,从中选取知名度较高的吴兆骞、方拱乾、杨宾及其文献作为研究依据,运用文献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清代重要东北流人及其文献内容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状况,传承优秀的思想精神,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
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的纪实,其手段主要是逐词对应翻译、直译、注释型翻译和异化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有“无人能夺其席”的文学价值,对清后期笔记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金大逸(David Keenan)翻译的《阅微草堂笔记》带有浓厚的“中国味”,主要表现在文化词、专有名词、典故及诗歌意象的英译中广泛地使用了文献型翻译。对比他博士论文中相应的英译,发现其在后来出版的译本中有多次文献型翻译的增减。金大逸极力再现汉语原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陌生化”会滞后读者的理解,但并非将其无限放大。该译本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词汇的原有风貌,并且其注释内容对原文语义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汉学界的清代文化研究有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
出生年月:1987.4.20性别:男民族:汉族运动等级:国际健将职业:教练员星座:白羊座学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座右铭:积极的心态+确定的目标=成功的开始(拿破仑).工作羟历1996年至1999年,进入郑州市体育馆习武,教练:户继平。1999年至2004年,进入省青年队习武,教练:乔嫖、李远伟。2004年,进入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队习武,教练:乔熛、董国兴。  相似文献   
27.
本阐述了图书馆在献资源建设中要有鉴别、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藏书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利用馆藏献资源,以及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28.
29.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网络时代图书馆客观环境和读者需求出发,阐述新时期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提出图书馆的创新管理内容,以及图书馆的管理新概念。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著录医籍书目与当时流传、后世传行书目及今存世古籍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其所栽诸书“名虽亡而实未亡”,后世不见载录之缘由,当为其本质特征所决定,即其为别取总括之书目——今之丛书,加之当时物质条件所限,不便流传,实际书籍仍以单行本流传于世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