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浙江余姚.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18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22.
姚广孝为明初著名僧人,策动靖难之役,成就永乐大业。在诗文方面很有成就,为高启北郭十友之一。本文就其诗文集的几个版本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23.
从“农民”到“代表”,再到“公民”,人们对姚立法的认识,以及姚立法的自我认同,都在发生着变化。从1987年以28岁的年龄第一次自荐参加人大代表选举至今,姚立法,以及中国人,关于选举和民主的认识也在变化着  相似文献   
24.
正经唠嗑     
《当代体育》2006,(4):7-7
我一直觉得自己抵不正经的,不过有时,还是正经一点的好。  相似文献   
25.
语文课上,一位名叫吉祥的同学玩手机被我"逮"到了。也许是玩得太投入了,以致我走到他身边他也没能觉察到。手机拿到我手上,我却为难了。为什么呢?还给他吧,他可能又会玩。不给他吧,他那样心神不宁,肯定无法认真听课。交给他们班主任,又觉得我这个科任老师没能耐。我犹豫了一下,随即一首姚燧的散曲呈现在我脑海里。【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我于是把这首散曲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也随之  相似文献   
26.
刘丽 《考试周刊》2014,(41):24-24
正"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众所周知的,但有的时候,写作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愿意在诗歌中直接吐露自己的感情,那么在探究这类诗歌情感时,我们就要注意摆脱诗歌中景物带来的误导,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红日似火,西边却阴雨绵绵,看似无情实则情深意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很大一部分,从其所写景物上似乎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其实这里面蕴含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7.
<正>2014年4月23日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以"阅读,请到图书馆"为主题的江西省第四届"读好书"活动正式启动,江西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推出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在江西全省共同营造出"读好书、好读书"的学习氛围。活动当天,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图书馆活动现场,详细了解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情况,考察了该馆的通借通还服务、数  相似文献   
28.
葫芦笙,彝语称“布若”、“昂”,是彝族传统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故名.两姚彝族传统的低音葫芦笙大多是民间艺人自制自用,一般为五管或六管,制作工具简陋,工艺简单,材料就地取材,音域较窄.近年来,一些彝族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彝族葫芦笙进行改良,采用健盘乐为葫芦笙定音定调,创制了高8度和低8度相配的C调或B调的7管“子母笙”,虽然使葫芦笙发生了“变异”,但应是对彝族葫芦笙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29.
正南京中华门外有一条小路名为"正学路",它源于曾居住于此的明初大儒、建文皇帝的老师方孝孺的书斋名。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后,方孝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刚烈和气节。人们为了怀念他的义举,遂以"正学"二字命名。建文帝的倚重大臣  相似文献   
30.
张艳 《中国图书评论》2011,(10):118-120
有人谈古代文章,首举唐柬八大家,豌过南宋、元、明,便到清代桐城派.但要讲中国文章史,却不能如此痛快爽快.中国文章史如一条长河,自发源至入海,通体一贯,绝无间断,如此才能浩瀚万里,朝宗于海,如此才有波澜壮阔,奇异景观.元代文章,就是中国文章史之一段奇观。元代文章家姚燧,被称为有元一代文章宗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