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934篇
科学研究   204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113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210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档案界对档案定义一般采用“属+种差”的逻辑形式,因而揭示档案本质、确定档案属种就成为档案定义的根本问题。档案记忆理论认为,档案是记忆的物质形态。档案以自身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和逻辑结构的客观优势,成为人类自觉建构的外脑记忆的典型形式。作为用来建构原始记忆的历史文件,档案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档案实体,在逻辑关系上表现为记录和再现两个维度。以档案实体为基点,沿时空维度,向后回溯是档案记录关系维度,在档案记录关系的另一端是档案记忆的历史事实,这是档案记忆的客体;向前表述是档案再现关系维度,在档案再现关系的另一端是档案客体加以证明的回忆事实,这是档案记忆的证体。在这种逻辑结构中,档案实体即档案本身是档案“二维”逻辑关系和档案“三重要素”的物质载体。档案现象的实质就是以“二维”逻辑关系,凝聚“三重要素”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9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下列汉字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文学特色、京剧和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等内容要求.设置这个专题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3.
反证法     
1.反证法是一种间接的证题方法.即:先作出命题结论反面成立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推导出一个矛盾的结果,从而肯定命题结论正确的方法叫做反证法.  相似文献   
94.
【正】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智慧成长的艺术。"智慧"是什么?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智慧只能"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玄妙的,  相似文献   
95.
互联网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也带来了情感缺失问题。本研究基于心理学、设计研究理论和教学理论,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情感干预框架,并且通过网络英语听力教学,对情感干预框架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情感干预框架具有一定有效性,受试者对干预框架、情感变量具有相当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研究力图为网络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96.
<正>许多中考试题实际都是以课本上的原题为基础,进行变化引申而成的一些新题.如果对课本上的原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对于中考复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举一例说明.  相似文献   
97.
“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合与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讨论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重要性,分析“双证融通”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以旅游英语专业(出入境服务)为例,探索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和课程建设有机融合,构建基于岗位技能需求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8.
双证融通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职教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资格证书标准体系及高职教育自身定位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双证融通在一定程度上或停留于一种理想的层次,或被当作一些简单化的课程改革的美丽外衣。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双证融通实践方面的问题及介绍德国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双证融通之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
100.
技术作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是儿童获得主体自由的存在方式。技术决定着生活世界的背景,以先在的方式融入生活进而建构儿童自身。技术世界通过丰富儿童的学习选择,延展儿童的交往空间及激发儿童的创造本能,反向确证技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意义规定性。反思技术的资本逻辑、控制逻辑和教育逻辑,有利于对儿童美好生活愿景的技术限度做批判性的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