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86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5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51.
新闻报道的语言叙述是重要的,尤其是负面新闻的语言叙述更为重要,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更要能达到警世的效果。然而,此类报道的语言叙述却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如对弱者的歧视,对被告、犯罪嫌疑人使用过度的批判之词等。据此,新闻理论界产生的精确新闻学和多透视新闻学对新闻工作者对负面新闻的观察及话语表达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
在编辑学学科建设中有三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这三个问题是:编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编辑学和出版学是什么关系;编辑学、出版学和新闻学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53.
作为对口单位,各级不同性质的媒体自然是许多新闻学子的就业首选。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更需要与实践的对接,这就需要学生应到媒体实习,以便熟悉新闻的生产流程,初步接触新闻业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做准备。  相似文献   
54.
张霆 《新闻传播》2006,(5):12-13
近年来,“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新闻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新闻业界对其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新闻学界对其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研究与探讨。在这些具体实践与相关讨论中.我们发现,民生新闻仍有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讨.比如.如何提高民生新闻品质问题、民生新闻里的轻农问题等等,为此,本刊特推出一期专题研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5.
从1996年至今,关于“新闻策划”的讨论,历时近十年。学术交锋之后,“新闻策划”的定义依旧是模糊的。笔就此认为,“新闻策划”已经和“新闻道德”等词语一样,成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凡是能够成为“基本问题”的名词,都是极端抽象的、语义宽泛的、富有争议的。但同时也是在新闻实践中不可回避、历久弥新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新闻策划的存在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然而也是有操作风险的。  相似文献   
56.
《青年记者》2006,(19):77-77
从虐猫事件探析我国网络公共新闻的发展;从中西方医疗广告管理制度看媒体自律;综合频道在频道专业化浪潮中的缺失——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为例;读图时代新闻摄影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编按]  相似文献   
57.
1998年,郭镇之教授曾发表《“客观新闻学”》一文,其中9次引证了当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这就是加拿大学者哈克特(R.Hackett)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以下简称《维》)一书。  相似文献   
58.
2003年11月5日晚,胡道静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1岁。他的离世是历史学界、科技史学界和文献学界的损失,也是新闻学界的损失。在当代,胡道静先生是以在科技史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蜚声中外,并于1981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会议上被推选为通讯院士。其实远在20世纪30年代,胡道静先生就以在新闻领域中的成就而备受瞩目。他是最早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学者之一,同时,又以自身的新闻活动,为上海新闻史乃至中国新闻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章。满门报人受熏陶胡道静先生是安徽泾县人。泾县胡氏为一方望族,世代为书香门第,出过不少颇有影…  相似文献   
59.
蔡颖:李老师,我想问一下您的童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那个时候谁对您影响最大?李良荣: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农村,在浙江宁波镇海。在农村生活,我经常和一群小孩子一起上山砍柴,下河摸鱼。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可能就是我小学四年级以后的班主任,他的名字叫张资平。我的家和张老  相似文献   
60.
《新闻界》2004,(1):76-76
随着国内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面世以来,已有10余年了。在中国报业呈现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新气象的今天,国内各主要都市报都在办报的管理、经营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而《都市报创新论》正是在这种百舸争流、积极思变的环境下对此现象做了总结性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