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2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从分类思想探讨、标记符号设置、适用图书语种界定、分类组织成果、期刊分类实践、索书号加工工艺变迁的角度考析了民国历史上清华图书馆创立和使用的书刊分类法及其对图书馆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全国统一书次号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我国图书馆界比较流行的分类排架号(即索书号)主要有四种,即:分类著者号、分类种次号、分类登录号和分类年代号。这四种排架(索书)号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上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它们大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无唯一性,在使用中既费时又费力。为了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学科上的应用,实行全国统一的书次号已经势在必行。1990年我馆开始了此项工作的尝试,1992年取得了初步经验并付诸本馆排架的实践。由此,全国统一书次号的新方案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53.
用好辅助区分号图书检索更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成嘉 《情报探索》2008,(3):110-111
针对内容相关的图书分类使用辅助区分号问题,探讨了如何合理使用辅助区分号,使馆藏、读者检索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4.
裴玉香 《情报探索》2012,(7):126-127
介绍了"鸽子笼"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原索书号不符合"鸽子笼"理论的原因,认为原索书号的构成应该更改,并提出三条更改原则。  相似文献   
55.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内部资源建设以及管理模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购置文献的重点由纸质文献为主,发展到以文献数据库为主的电子资源,图书借阅模式由闭架跑库过渡到借阅一体的借阅室,继而实现了总台借还的全开放模式[1].总台借还的全开放模式,各类图书需要实行开架借阅.此时,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去书架上进行阅读和挑选.  相似文献   
56.
孙月梅 《图书馆杂志》2003,22(3):27-29,39
著者号优点很多,但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既科学又简易的著者号码,本文分析了《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查号方法及其不足,建议采用“汉语拼音首字母四角号码著者号”,并对该著者号的取号方法及其优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7.
书次号无法统一,无需统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文章对书次号能不能统一,是否需要统一,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认为书次号既无法统一,也根本不需要统一。  相似文献   
58.
同一著者号的区分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仕健 《图书馆杂志》2002,21(11):31-33
本文介绍一种目前最为科学的索书号区分方法,它能使各种需集中排架的书实现有序的集中排架。  相似文献   
59.
分类索书号的发展趋势与分类法的发展趋势有相同与相关之处,等级分类体系的分类法向分面组配和分类主题一体化方向发展,则指明了分类排架方式的发展趋势。分类法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同样也是分类索书号的发展方向。尽管在世界各国出现许多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叙词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功能的不同。要以叙词表替代分类法还不太可能,能否通过对书次号的研究使分类索书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效果上都能向分面组配和分类主题一体化发展,同时使分类索书号易于标准化和自动化,从而在完善分类索书号的过程中,造就出一种新的、功能良好的检索、排架工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产生出一种新颖的书次号,使分类号和书次号组合成一种符合发展趋势的号码。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