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3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教育   26538篇
科学研究   1844篇
各国文化   67篇
体育   181篇
综合类   1760篇
文化理论   206篇
信息传播   1703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594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354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457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588篇
  2016年   1286篇
  2015年   1945篇
  2014年   3061篇
  2013年   2312篇
  2012年   2390篇
  2011年   3115篇
  2010年   2693篇
  2009年   2675篇
  2008年   2432篇
  2007年   1920篇
  2006年   1247篇
  2005年   883篇
  2004年   807篇
  2003年   687篇
  2002年   622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28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从目的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昭通旅游导游词》英译文本中红色旅游导游词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例,主要探讨昭通红色旅游导游词翻译时应遵循的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相似文献   
962.
功能翻译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翻译学思想。生态翻译学中的和谐统一的整体原则、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原则和适应与选择原则在功能翻译理念体系中都有其独特的表征系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功能翻译理论、翻译原则与翻译类型学本质上是对生态和谐整体原则的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963.
荣获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萧伯纳声名卓著,“萧伯纳式”戏剧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众多西方学者的探索热情,对于他的研究早巳成为英美等国家的一门显学。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起,萧伯纳其人其作进入了国人的接受视野。在近百年的时间中,萧伯纳的名字在中国耳熟能详,但迄今为止,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的依然有限,对他的研究也远未达到系统深入的程度。全面梳理萧伯纳在国内的接受历程,透析其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流播及演变,有助于推动国内萧伯纳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964.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原创文学相同的地位。翻译文学对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受国际翻译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对翻译文学的独特价值有了全新认识,他们从译者、译作、读者等几方面勾勒出翻译文学史的框架。但是,我们要避免走入只重视文化、忽视语言的新的翻译文学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965.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框架,对美国作家斯陀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林纾译本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国家和民族状况、译者主体条件等方面说明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思想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6.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经历由翻译纠错到理论探讨的过程。公示语翻译属于实用英语翻译。本文分析了林克难提出的实用英语翻译"看易写"原则和丁衡祁提出的公示语翻译ABC模式。该原则与模式摆脱了"信达雅"的束缚,可用来指导公示语翻译。文章还指出了公示语里不需要翻译的三种情景。  相似文献   
967.
双关语翻译的难题在英语翻译中经常遇到,在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双关语的翻译尤为如此.本文摘取《老友记》中部分经典对白,探讨幽默双关语在情景喜剧中的翻译.  相似文献   
968.
伍光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外事活动家和启蒙教育家。他第一个用白话文翻译西方名著并取得巨大成就,开创了白话文西书中译的新时代。他翻译工作的类别之广、选材之严、数量之大、生命力之长,至今无人能及。追忆伍光建的杰出贡献和高风峻节,对今天的翻译工作者有借鉴、学习之益。  相似文献   
969.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越来越注意到了翻译主题的多元性,也更加强调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主体间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彰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主体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翻译语境,并在翻译语境的结构特点的影响下,通过四个主要层面的填充和弥补,完成对"空白"和"未定点"的填充,从而成功完成对文学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970.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翻译行为,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则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根据该翻译理论,评价翻译的标准不再是"等值",而是"适当",即译文满足翻译目的的程度。在目的论的关照下,通过对中成药说明书翻译的分析,说明为达到预期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删减等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