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1篇
教育   656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1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牧神的头     
《大中专文苑》2011,(7):F0004-F0004
在树丛这镀着金斑的绿色宝匣中 在树丛这开着绚烂花朵的腺腱中 睡着鄢甜蜜的吻 突然那活泼打乱一片锦绣  相似文献   
62.
诗人杨方,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驻校诗人,其诗集《骆驼羔一样的眼睛》,以诗“词”题,有一种漫溯的效果,她让词成为她的诗意构成方式,成为一种诗歌的物件,并成为灵魂的一件护身符,从而呈现了她的经世之思与内在情调。故乡,是她的原初的情结,是故乡之于她的纠结和疼痛。花间、草木、流水,是她寻找到的可靠的遮蔽,并逐渐完成一种整合的、有节律的诗性生命形式,市诗性文化的浪漫体验和精神故乡的现实寻根,有机成为整体,完成陶醉和安放的永无止息的生态境遇和精神归宿。秋风,是她获取的清醒的力量。杨方依靠内心的力量离开了自身,观看和瞩望着秋风中万事万物的存在与涅,在精神故乡的永恒追寻中,她保持着对深不可测的生存意图的真诚。  相似文献   
63.
今存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三卷,自清迄今的版本目录学家多误以为是南宋中期刻本。根据宋人的各种文献记载考察入手,再结合鉴定古籍版本所使用的避讳等方法,进行多重论证得出宋蜀刻本的刻印时间应该在北宋中叶即宋英宗时期。唐代王士源编定本《孟浩然诗集》三卷本是宋蜀刻本的祖本,但它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王士源本的原来面目。宋人刘辰翁对宋蜀刻本进行批点后,在明代广为流传,先后有顾道洪、李梦阳、袁宏道、毛晋等人批评、参校的多种刻本出现,显示出宋蜀刻本的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64.
在明末清初的士大夫阶层中,侯方域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独特人物,虽然他37岁便英年早逝,但他的人生却完整地跨越了明清鼎革的悲壮历史。侯方域在其《四忆堂诗集》的创作与编次中,自觉秉承了"以诗存史"的传统,使得其诗作不仅成为后人解读侯方域人生传奇的注解,还成为了解明清之际历史变迁的一个旁证。其诗歌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对大小寇乱的反映,有对时政的评议指斥,以及对末世灾异现象的书写。从其诗歌中,读者不仅可以观览明末清初的诸多政治事件,可以了解士大夫在易代之际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活动,更可以探究明末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  相似文献   
65.
和你分别之后,总是第一时间找寻你,好像我的青春里不能没有你。那些年不追我的男孩:你们好吗?你们肯定不记得我了。如果记住我是那么轻易的事情,那么喜欢我也应该是一件不困难的事情。但是你们,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喜欢过我。更没有像其他男孩子追求女孩子一样追求过我。没有日落黄昏下,骑着自行车,走过校门口,看到我不言而喻的微笑;没有拿到试卷后,回头看看我的神色,是不是考得不错呢;没有在食堂人最多  相似文献   
66.
林苍所撰《天遗诗集》,于其逝后由友人结集印行,使后人得以从中窥见其诗歌主张以及当时诗坛风尚。  相似文献   
67.
蓝骆驼 《知识窗》2014,(21):29-29
如果要爱 我必须爱一个真实的人 意思是这个人有缺点有弱点 会欺骗会犯错 会病痛会死掉 如果我爱了这个人 我只有整个人都爱 不是因为我昏昧  相似文献   
68.
洪迪诗歌为百年中国新诗奉献了一片并不显赫却独一无二的诗美天地。其风格深沉而幽微,兼具强烈的现实感与深刻的历史意识、宏大叙事的铺陈与玄妙的诗思运行。就其诗思的开阔、深沉与超越等特质来说,洪迪足可厕身思想勇士与智者的行列。洪迪更非"枝叶诗人"而是"根部诗人"。在诗美建构中追求一种大美,天问式的究诘,亦不乏在溪流边与空明中极难追捕的感觉与思絮之片段,常常漫步于吉词的爆破与深默的边缘,致力于诗歌的"大用"而非雕虫末技,构建圆融的诗美创造主体,而渐臻于完美的境地。洪迪的诗歌实践、诗学观念和人格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69.
崆峒山     
黄荣武 《现代语文》2013,(10):F0004-F0004
问道欲何往 西来第一山 飞虹传剑气 高士远尘寰 蹑足天梯上 侧身危壁间 服膺唯大德 往复独闲闲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