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72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21.
杨阳 《文教资料》2011,(5):20-21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李尔王》吸引了诸多人的兴趣。因此,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李尔王》中对比和烘托写作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读者可以了解到人性的光芒与黑暗。  相似文献   
22.
许俊霞 《今日教育》2011,(12):54-55
莎士比亚说:“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寓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语文教师从新教师到成熟教师,从一般教师到骨干教师,从语文教学者到语文教育家,需要耐得住寂寞,练好“静字诀”。  相似文献   
23.
普希金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图书是人类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24.
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群众形象具有无德行、无理性、行为暴烈,及其具有独特的群众政治运作方式和逻辑等特征,将此形象与莎士比亚创作时参考的历史记载中的群众形象加以对照,可以发现,罗马剧中的群众形象带有明显的也主要是作者人为的负面色彩。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个人经验、现实政治等方面的直接原因;更为根本的,它植根于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看法,他在罗马剧中艺术性地表达了西方政治传统中不信任“大多数”的人性悲观论。  相似文献   
25.
我的困惑     
“已经高三了,还写那样的字!还不知道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老师常常这样抱怨。该怨谁?我也在心里嘀咕。老实说,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对数学、外语等学科的知识掌握大赛不差。惟独对语文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相似文献   
26.
论《唐璜》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引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底师专学报》2003,(4):36-41
从拜伦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其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联系,他尤其喜欢并善于从莎士比亚作品中吸取营养。拜伦常常以变形或曲解的形式运用莎典,以此丰富自己叙述文本的含义并激活读者对原始文本与在读文本的互文性理解。《唐璜》第六章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7.
莎士比亚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研究不仅繁富,且形成了若干评论学派,本文对此作出述略。  相似文献   
28.
《学子》2003,(9):54-59
  相似文献   
29.
莎士比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是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主要是通过他的拖延复仇来表现的。冲突的主题是曲折复杂的。作通过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从各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特性。在《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分析》中,作主要从宗教道德和心理两方面浅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哈姆雷特这个矛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拖延复仇的真正原因所在。《哈姆雷特》在世界学史上是颗永不衰落的恒星。它的成功之处一直被后人所模仿,是一部优秀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30.
“金钱”批判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作家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及时代环境为依托,以人主义思想原则为先导,对以“金钱”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了规律性,概括性总结,形成了莎士比亚独特的金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