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2篇
教育   508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谷皮实为“榖皮”,是一种造纸和织布的原料。“瘦生”的“生”当为“省”之音借,亦即瘦义。“兰若”除了香草之名以外,唐诗中较多的用例是指佛教的寺院、僧舍。刀剑的许多雅名如“白刃”是由于修辞手法产生的,用训诂的方法来释义,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72.
专书词典大约有三类:选释型、综合型、全释型。不论哪种类型的专书词典,编写时都离不开前人的训诂研究,都应注意词义的不同时代特点并一一标明。编写先秦典籍的专书词典,释义时采用“首出己见,择要兼收”的方式比较切合实用。  相似文献   
73.
《淮南子》高诱注是现存最早的《淮南子》注本,是研究《淮南子》的重要资料。高诱注的训诂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失误,比如,不通文例,不明词义,不辨通假等。  相似文献   
74.
训诂两则     
"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有这样一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语文教材将"故"解释为"特意".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75.
了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是学好语言学十分重要的一步,王力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不仅可以让你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更能从中学习到很多有关语言学的知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本文为读完该书后的一些感想。本文主要先介绍了《中国语言学史》一书各章内容的精炼提取,然后是读后对本章的一些感受,以及个人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的一些理解情况。  相似文献   
76.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中的“而”字,有些教科书将其视作承接连词。这一解释是不妥的。从对其语境、古音、文意的考察以及其他文献的佐证来看,此处“而”字应当作“能”(即能力、才能)解。  相似文献   
77.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经传往往假借。学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论声转、破假借的理论.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以声音通训诂的实践集中体现于其作《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中。若将其中的某些结论验之于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献资料,。其考据之缜密,论说之精确,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78.
贾林、陈皞是《十一家注孙子》中的两位注家。贾林注《孙子兵法》,注文简明扼要,分析问题较为全面,具有一定思辨特色,其注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战法。陈皞注多攻杜牧注之短,注重援引战例进行注释,在注解具体文句时常将《孙子兵法》篇章的上下文贯穿起来,相互印证。两家注都提出了许多纠谬补阙的新见,是研究《孙子兵法》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9.
论《助字辨略》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这基于四点理由: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80.
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训诂形式,这是正题。到了汉代,正名聚焦于经学、小学领域,其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导致了训诂的随意性与名实混淆,走向了正名的异化,这是反题。汉末以许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纠正流弊,树立起训诂学的实学传统,实现了正名的复归,这是合题。秦汉"小学"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端与底色,在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奠定了训诂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