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2篇
教育   508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诗经·卫风·氓》中的“垝垣”,有的古人释为“毁坏或倒坍的墙”,今人也有沿袭此说者。其实,古代“垝”“危”可通,均有高义;“垝”还指高处,也指垣墙或像墙的东西。从语言文字和全诗的思想内容来看,《氓》篇中的“垝垣”当指高墙。  相似文献   
92.
《尔雅》同义词的界定,既涉及对同义词的一般认识,也涉及对《尔雅》释例的认识。我们以“一义相同的聚合标准审核该书词条,符合这一标准的,词条中的词就形成同义关系,否则就是非同义词。《尔雅》的训诂形式非常复杂,既表达同义词,又表达非同义词。  相似文献   
93.
安莉 《中学文科》2009,(13):30-31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文言文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一半,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并运用文言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准确地进行训诂教学,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对其中注释有谬误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辨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将教材中错误的训诂分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4.
义不相属是王念孙《读书杂志》的训诂、校勘理据,为其首创。义不相属说与今之搭配理论近似。王念孙运用义不相属理论,为古籍疑难字词的训释和校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百密难免一疏,间或有失误。  相似文献   
95.
训诂二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复也”各家解释均为不再教他或不再告诉他。经分析应该是:(如果学生)不能把学过的东西举一反三触类彷通,那么就不能再用原来的办法教了。对于“外户而不闭”的解释,应该是:使门在外(敞开着)而不关上插住(或抵住)。“外”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96.
闻一多在古籍整理方面提出"说明背景"、"诠释词义"、"校正文字"三个类别,并在"诠释词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闻一多旧学基础深厚、思维视觉独特、学科联系广泛、使用方法得当,为我们学习、研究<楚辞>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7.
在讲解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其中的个别注解经过反复推敲,终觉可使更加完美。《韩非子&#183;五蠹》"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中,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当为当时常见之现象。"以"是解说这句话的关键,当释为连词"因为"。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清人《内经&#183;素问》校释著作中训诂材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其训诂方法的分类,认为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字词形音义内在规律应用型训诂方法;文献语言相关学科规律应用型训诂方法;认知的一般逻辑规律直接应用型训诂方法。并指出:多种训诂方法综合使用,是清代校释著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历代各种笔记、札记体著作考释词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
马叙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所提出的创见得到简帛材料验证,足以说明它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质量.<老子校诂>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未能逐章注明<老子>韵读,关于音韵的观点散见于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00.
对姚炳祺教授著<文字训诂论集>做了全面的评述,指出姚著学术上的三个突出贡献:1、补汉语史研究之阙如,尤其在文字的析形、辨义及释音方面,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2、语言学理论在训诂中的应用,使汉语史研究理论在某些方面得以完善;3、学风纯正,学术视野开阔,可以视为吾国语文学之成功典范.概言之,姚著在学术上、尤其是在训诂学上的价值实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