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1086篇
科学研究   9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9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79篇
信息传播   95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正美国的对外传播战略作为其全球战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撑其超级大国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冷战后,美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核心在于确立和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的"合法性"。围绕这一核心,美国的对外传播战略聚焦于三大战略目标:推广美式价值观、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争夺国际话语权。亦即:通过对外传播的种种方式,将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广到世界的各个角  相似文献   
132.
刘扬 《对外大传播》2014,(12):12-14
正2014年,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外交往活动日益丰富,对外传播也更加活跃,配合并推动着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扩大同发展中大国合作、构建健康稳定大国关系等各项工作。但对外传播工作仍存在问题,我国国际话语权、传播力与国家经济实力间仍不匹配,在技术与技巧改善的同时,战略升级刻不容缓。本文从对外传播的最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升级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百余次重要讲话,展示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他的讲话既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又贴近受众、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入神。习总书记的演讲给了我们国际传播工作者以很大启发,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我们传播的内容为海外  相似文献   
134.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关于话语权和三种话语形式的论述值得我们重点研究和学习。话语领导权是话语的旨归,三种话语形式分别是中国化话语、调查研究话语、群众话语。新时代我们研究延安时期毛泽东对话语权的科学释义与智慧理解,既帮助我们理解与把握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实质、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等,又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话语的作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还启发我们一定要注重利用好新的话语工具、话语方式,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5.
在基本由大学教师(他们更习惯被称为教授、博导、文学评论家什么的)掌握文坛话语权的当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少有发声,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而缺乏参与又使大家对当代文学多有隔膜,"不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36.
微博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监督回应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监督方尤其是被监督官员很少利用微博进行回应。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微博舆论监督,以"表哥"杨达才案为个案,从现代媒介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以及微博相较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回应中所具有的优势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呼吁在微博舆论监督迅速发展的时代,微博的舆论监督回应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7.
51%法则的原意是:非此即彼,二者必择其一,此与彼几乎有相同的吸引力。如果其中一个有51%的选择理由,那就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它。在笔者看来,51%法则是指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为寻找"制胜点"。什么是制胜点?就如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我赢定了》一书中提到的"指挥官位置",是一个"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8.
从对话理论的视角来看,大致以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为界,阅读教学表现出了两种很不相同的取向:一是教师代替学生阅读,以权威姿态的讲授垄断课堂话语权;一是教师不作为,放任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并且后者已渐成气候,日益时尚和流行。  相似文献   
139.
文章试图勘探学校生活教育在实践中的偏离:理想生活的苛求,日常生活的偏爱,课外生活的迷恋、复杂生活的还原,学校道德生活的万能化等,及由此造成的儿童生活重负,并寄望于通过学校生活教育的回归,引导儿童生活重负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