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41.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242.
吴荣政 《档案学研究》2017,31(3):118-122
资治通鉴》有六项优点、两大特点。其成功编撰的客观原因:百年太平;两位皇帝支持;丰富的官私文献;时间充裕;先贤名著的影响。其成功的主观原因:司马光极具文献编撰才能与素养;同修与校对都是硕学宏儒;编撰部署周密。  相似文献   
243.
从两汉到五代,我国古代最古老的编年体书载自由不受史家青睐而走上衰落境地,为了重振编年体史籍,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自觉地把长编法作为一种编纂方法引入史学领域,从而使史学界“弃编年而行纪传,史体偏缺者五百余年”的著史状况得到了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244.
都虞候在<资治通鉴>唐代时期选录次数很多,尤其是中晚唐.笔者研读<资治通鉴>,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唐代都虞候的出现、建置和职能,编撰者录用多的原因以及对中晚唐政局影响等方面有若干补充.  相似文献   
245.
本文从《资治通鉴》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入手,论证其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分析此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读本的意义。将《资治通鉴》确定为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原典研读课的研读文本,体现了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提倡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研读《资治通鉴》,对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人生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6.
国家图书馆藏司马光《资治通鉴稿》一帙,长130厘米,高33.8厘米,凡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资治通鉴》修于北宋英宗时期,司马光主修,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为属官,历经十九年书成。此件藏品系北宋时期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手稿,记事起于东晋首帝司马睿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将作乱,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其子慕容皝入令支还,凡一年间史事。卷尾有任希夷跋、赵汝述跋,葛洪、程珌、赵崇龢三人合跋;又有元人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祐等人跋或题诗,表明此件在宋元时期流传有绪。明清两朝历经袁忠彻、项子京、梁清标等人收藏,后来被征入清廷内府。清朝覆灭后,流出宫外,后从香港卖出,归入国家图书馆。与司马光同时期的黄庭坚参加过《资治通鉴》校正事宜,目睹大量《资治通鉴》稿草,他总结司马光的书体特征是“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从《资治通鉴稿》书体看,“隶”中有“楷”,“楷”中又“隶”意十足,正与黄说相合。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247.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威震华夏。在现代的疑古风气下,"威震华夏"的实情被低估,乃至于以为关羽仅是侥幸浪得虚名。这不仅悖离时人感受,况且方法、态度上也一知半解、误人视听。笔者从《资治通鉴》着手,以《三国志》等史料比对,逐渐勾勒出《资治通鉴》所忽略的史料,而更能趋近于"威震华夏"的全貌。可以说此一关羽形象不仅为低估其人者所未详,甚至也超越了崇敬关羽者的认知与想象。  相似文献   
248.
王友敏先生《〈资治通鉴〉标点纠谬》提出,《北史》《北齐书》及《资治通鉴》中的"薛孤康买"应断为"薛孤康、买",指"薛孤康、薛孤买"二人;"薛孤延康买"应为"薛孤延、康、买",指"薛孤延、薛孤康、薛孤买"三人。王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元和姓纂》的一则史料,因其论证欠严密,且以其结论比照于历史情境也存在诸多不合,故其结论恐难成立。按当时的出使惯例,"薛孤康买"作为使主,只能是姓薛孤名康买之一人,《资治通鉴》对此已有鉴别与修正之功;"薛孤延康买"当为二人,但究竟是"薛孤延、康买"还是"薛孤延、薛孤康买"尚难确论。  相似文献   
249.
吴漫 《历史教学》2006,(6):18-21
<资治通鉴>之所以博得古今称赞,关键在于其能于浩如烟海的史事中择取有关国家兴衰、生吵民休戚之事,以古鉴今,垂训将来.其中一百一十九篇"臣光曰",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书的历史叙事提升到理性认识.它的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忧思,成为后世理解全书、认识历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0.
以《资治通鉴》名传千古的司马光,在北宋中期为挽救危亡.从德化风俗、选贤任能、开源节流,加强边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他的为官为人深得民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